“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建构路径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王晓红
[导读] 在当前的教育方针下,宏观的教育思想如何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核心素养是其中的关键要素。
        王晓红
        黑龙江省五常市五常镇中心学校   150200
        摘要:在当前的教育方针下,宏观的教育思想如何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核心素养是其中的关键要素。运用好这一关键要素,可以把宏观理念落实到教学工作的各项具体要求中来,明确教育和教师的职责,如此才能把教育深化改革的工作做好。语文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学科,既关系到学生学习文化的基本素养,也是学生获得其他知识并加以运用的基础学科,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建构路径
引言
        语文是一门特殊又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随着综合素养的提出和推广,人们对语文学科也寄予了更多的期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健康美好的情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高尚健全的人格。同时,语文教学应该贴合实际生活,引领学生成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学习认识自然和自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前的语文课堂亟待变革和创新。
一、深入研读教材
        若想提供给学生更好的教学氛围就要进行课堂的改革,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师则应从职业性质的职业特点出发进行相对应的改变。只有全面提升语文教师的知识积累、能力素养,用精深的专业素养作保障,才能实现课堂从有效到高效的转变。作为语文教师,对于相关的专业能力要求,如听、说、读、写能力都应该有所储备,这是成为一个教师的根基;语文教师要具备较强的研讨教材的能力,领略好课本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新的研读和理解,在基于对教材的理解上可以适合地调整和补充。而这种“加工”的基本思路是:理解教材,按照新思路对教材进行调整,补充教材,完善教材。这是展现自己真正教师“功夫”并学以致用,唯有这样才能促进课堂的利益学生的利益最大化。教材的重新调整,不能任意乱来,要在正确的目标带领下积极开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文章的体裁,可以将文章进行整合———神话故事类、童话故事类、中国古典名著类;也可以将表达方式相同的文章进行整合———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注重学生获得知识与情感的过程体验,改变传统语文教学中单一文本教学的模式,针对某一主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让学生总结出全文的中心思想,领略一些重点词传递的情感效果,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树立先进教学理念
        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更为重视学生识字数量的多少、对词组的应用是否正确、对文字背后的文化意义及知识点的学习是否深入等,很多教师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受这种落后教学理念的影响,部分学生学习兴趣较低、主动学习意识较弱。

为达到构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高效课堂的目标,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正视以往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将学生视为独立的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建立教学科研团队
        在当前信息化交流如此发达的今天,各种信息渠道已经逐渐成熟,按照传统的教学理念,仅凭教师一个人的单打独斗,是无法实现教学技能的提升,我们必须要加强跨区域,甚至跨学科之间的教师交流,将不同的教师的经验进行共享、整合这样才能够吸取不同的教学经验以此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首先,学校要建立一支团结一致的教学科研团队,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参与其中,让负责人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组长,每个星期定期举行一次教学研究活动,不同学科的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可以对上周的教学工作进行一次总结和反思,指出教学存在的哪些不足,以及通过感悟,有哪些值得探索的好的教学方法,其次还需要对后一阶段的教学工作进行布置。教研团队每个月应该抽出两天的时间作为学术月,学术月的主题可以从说课、微课教学、翻转课堂等方面展开进行,但是应该要鼓励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每一位教师可以自由的点评其他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每一次教研集体活动,组长及相关领导人应该要认真地归纳好,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意见和思路,搜集整合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素材等,并上传至教研组资源库当中,这是强化校内教师交流的方式。
四、了解学生实际需求
        在新课改要求下,教师需要积极构建教育教学高效课堂。课前备课工作是影响教学效率及教学效果的基础,因而教师需要做好课前备课工作,以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在新课改要求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能仅限于教材上的内容,还应深入分析语文教学目标,了解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积极创新备课内容。需要明确的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小学生,小学生年龄较小,其心理、生理尚未发育成熟,且思维能力较弱,因此日常教学中,教师不能采用成年人的思维模式。另外,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较为活泼好动,自律能力较弱,课堂教学中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等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此外小学生的好奇心也较重,对新鲜事物的兴趣比较高。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制定与学生认知能力、身心发展特点相符的教学计划,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及教学效果的目的。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构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一方面需要良好的理论底蕴和基础,另一方面还需要教学实践的沉淀和教师的不断反思,并且利用创新性的思维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素养需要个人不断加强学习,深化认知,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育理念,最终成为语文文化的引导者和传播者,促使学生不断进取,切实培养和提升其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晓燕.教师“自专业”成长的觉醒[J].陕西教育(综合版),2020(12):38-39.
[2]李志强.提升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对策[J].当代家庭教育,2020(36):37-38.
[3]严亚卿.“核心素养”视角下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建构路径分析[J].才智,2020(30):11-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