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宁
湖南省醴陵市第一中学 412200
摘要:高考改革方案的实施,促使高中地理教育职能发生改变。教师除了要传授知识,还要发展探究能力。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很多教师依旧采用传统方法,结果自然差强人意。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发展,必须要创新教育教学。本文就如何在地理课堂上有效实施探究式教学进行研究,以供广大同仁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运用策略
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推进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物理作为高中阶段的核心科目,理应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探索革新之法。从目前情况来看,创新力度还不够,无法获得预期目标。究其原因,不少教师将教学视为一项任务,只知道强行灌输知识,疏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教师应从理论中汲取思路,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归纳出切实可行的探究式教学策略。
一、探究式教学的运用意义
探究式教学,亦称为“做中学”,以教学目标为引领,以教学问题为导向,激发学习欲望,在探究中获得真知[1]。探究式教学的特点比较鲜明,一是活,二是动。前者是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来调整教学策略,后者是指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法朗士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探究式教学的最大作用就是激发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习。学习之路并非一帆,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并没有吓跑学生,反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或向其他同学求助,或向教师讨要方法。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问题一定能被突破。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化身为一名发现者、探究者,在知识海洋中尽情遨游。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底蕴,还感受到地理学科的魅力所在。自此之后,无需教师多言,学生就会主动开展探究活动,地理成绩自然节节攀升。需注意的是,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刨根问底的精神。当学生具备这种精神后,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形成。
二、探究式教学的运用策略
(一)鼓励提问,正确引导
地理知识包罗万象,并且内容理论性较强[2]。即便是教师掰开揉碎讲解,多数学生会一知半解。无法把握知识内涵,在应用中就会频频出错。为了有效降低出错率,教师必须做好引导工作,使学生准确掌握知识点。在学术界流传这样一句话,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学情及教学内容来设计问题,利用问题带动思维发展。譬如,在《环境保护》一课中,教师就可这样操作。在教学开始前,教师要广泛搜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筛选、整理。上课之初,教师直接在大屏幕上展示一张图片。在图片中,有一座小岛,名字叫图瓦卢。这座岛的面积很小,从而被人称作袖珍岛国。学生被图片内容所吸引,从而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这时,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图瓦卢为何会逐渐消逝?经过思考后,有学生给出了答案,海平面急剧上升,淹没了陆地上的一切。教师问:“是什么原因导致海平面上升?”学生纷纷作思考状。
教师说:“以此为题,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次探究活动。”为了探寻真相,学生必将倾尽全力。经过查阅资料、分析讨论后,大家意见达成统一,将原因归咎于全球气候变暖。做好铺垫,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二)注重逻辑,培养思维
要想让探究活动更显成效,需要学生拥有很强的思维逻辑能力。这项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经过后天习得。在地理课堂上,教师要有计划地进行培养。譬如,在《海洋水》一课中,教师就利用实验加深学生对洋流的认识。在课前,教师准备好教学工具,包括洗脸盆、吹风机、碎纸片、食用油。学生对这些物品并不陌生,不明白教师为何会将其搬进课堂。教师不急于揭秘,而是让学生利用现有工具探究洋流奥秘。有学生这样做,往盆中倒水,当水面离盆沿有三厘米时,就可停止动作。先将纸片放入水中,再让吹风机沿着一个方向吹风,观察运动情况。当实验结束后,学生之间会进行讨论。一段时间后,给出了答案,即要从两个方面来看纸片运动。在水平方向上,纸片会顺风而动,在触碰到盆壁后,再向左右两侧运动。在垂直方向上,纸片会沉入水底,在接触到盆底后,会立即折回。因为水是纸片的载体,所以运动情况相同。还有学生这样做,将食用油滴在水面中心,打开吹风机的开关,只见油滴位置发生了改变。看到此现象后,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即洋流是导致污染物扩散的罪魁祸首。随即,教师询问学生,如何看待日本拟将核废水排入大海这件事。只有不偏离三观,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三)组织活动,提高能力
实践是地理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效组织活动,可以显著提高探究能力。当然,并非所有课程都适合此方法,这就要求教师精心挑选。以《城市空间结构》一课为例,阐述如何组织活动。在活动前,教师要做好两件事。第一件,合理划分小组,并选出小组长。第二件,协助学生制定活动方案。在活动中,各小组广泛搜集资料,以便了解城市功能分区状况。在活动后,各小组展开积极探讨,找到分区的依据及影响。
(四)善用技术,提升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这些技术是地理教师的得力帮手。正确使用技术,不仅能化抽象为具体,还能调动积极性[3]。在学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时,就可引入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呈现图片、视频等资料,以此加深学生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释疑解惑工作。教学结束后,教师布置一项任务,即学生自行选择探究学习的主题,如大气运动与气压、气候类型及判读、海洋水等。全面搜集整理资料,制作出PPT,在课堂上呈现。
三、总结
在迎接新时代到来的同时,新问题也随之产生。当前,高中地理教学弊端越来越显著,不利于学生的良性发展。为了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需要引入探究式教学。教学活动分四步走,分别是利用问题促进思考、注重逻辑思维培养、借助活动提升能力,巧用技术提升效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学生的探究能力一定会显著提高,这对其今后的成长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苏启程.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创新路径[J].教师教育论坛,2021(04):68-70.
[2]刘静雯,顾成林.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研究[J].经济师,2020(07):189-190.
[3]钱玲.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19(17):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