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梓元
凉州区南关小学 733000
【摘要】自从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之后,各类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探讨就从未停止。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推动方向,美术教育因其培训方便、培训成本相对低而越来越受到家长们的重视。在孩子的启蒙时期,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就更加明显和突显,它将在孩子未来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小学美术教学的教学特点更易受到关注,其个性化教学方式更是给人们带来深刻的印象,因为这与之前的教学方式有较大的差异,产生的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但是小学美术教学的个性化教学效果并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因此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教学模式创新和教学改革。我们要积极创造各种教学条件来满足学生对小学美术的学习需求,从而使得孩子在最有利于学习的环境下得到最有效的学习保障。个性化教学并不是口号,而是需要实际行动来加以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美术潜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绘画技能。除此之外,我们在对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时,可以了解到之前教学存在的弊端和优势,更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在这个过程进行时可以促使小学美术教学课堂时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而实现学生自身素质和竞争力的提高。本文现阶段小学美术教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从而寻找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个性化教学
一、引言
作为小学教育新时代重要的教学内容,美术课程因其与时俱进和潜力的触发,而发展成为最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主体课程类型之一。因为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自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和谐与健康发展。鉴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学生的文化课程,这就导致学生的其他特长被埋没,这一现象尤其是在家庭环境不是很好的学生身上体现的更加明显。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我国大部分家庭的经济条件也不断改善,因此便对孩子的特长教育也更加重视了起来。由于美术教育的成本投入不高,并且大部分孩子对于美术课程也并不排斥,因此,近些年来小学美术教育的成果也越来越显著,同时我们也在不断的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究,旨在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尽可能的保护学生的艺术天性,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有效的发展,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文艺素质的目的。因此,我们可以说个性化教育是近年所提到的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在这个整体的大环境下,我们要坚持以美术教学为载体,达到个性化教育的目的[1]。但是随着我们对美术教学模式的不断探究和创新发展,发现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小学美术教育不应当只是将美术教学作为技能培训来加以开展,而是要将其学生文艺素质提高和个性化挖掘,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小学美术教学的发展。但是现阶段的美术教学显然与预期的教学方向和目的有所差异,需要我们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创新教学方式,加快个性化美术课堂的开展和实施,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培养学生对于美术的自主意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对自身艺术能力的信心,从而有助于小学阶段美术个性化的发展。
二、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以及个性化教学的不足
1、我国小学课程的安排普遍重视文化课,忽视艺术课程的重要性
我们根据小学课程的安排情况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对于文化课程的课时数量安排显著高于艺术类课程的课时安排,统计多门学科则这一现象更加明显。有的学校还会落实艺术课程的安排,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乡镇学校或者偏远学校,在这些学校中,甚至于有的学校基本不安排艺术课程,即使安排了艺术课程,也没有很专业的教师进行授课,一般都是由一位老师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因此,我们将这一现象归结为学校对于艺术类型课程的不重视,很多情况下,很多学校的小学美术课只是为了缓解主要课程给学生们带来的压力,起到缓冲的作用,这就造成了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我国的艺术教学大纲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差距,并不适合学生个人的发展,也不适合国家素质教育的推广与实施。而这一点在与经济和技术发达的国家进行对比时就更加明显,由于发达国家的教学设施在教育经费的协助下已经相当完善,他们除了给学生配备基础的绘画工具和绘画原材料之外,还能够给学生提供各种绘画美工和造型设计等辅助工具,这就能够保证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合适的工具来帮助自己进行绘画。除此以外,学生还能够在学习之余前往博物馆、艺术管等艺术展览馆进行参观和学习,这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培养了学生对于艺术视觉以及具有个性的审美,这有利于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2]。由于我国是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才发展到今天的富强,这得益于之前重视理工科的发展,这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众多的建设者和人才,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一些较大的城市还好,但是在很多经济不够发达的城市并不具备这些设施,更不要说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的小学。他们的美术教学条件谈不上健全,连基础的保障都做不到,再加上大部分偏远、不发达地区并不重视文化课程之外的发展,甚至出现美术课程被文化课程取代的现象。不仅没有基本的硬件设施保障,也没有课程的开设,很难培养出具有高艺术水平的学生,这些硬件条件的不同,造成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也造成了我国国内之间的差距。
2、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单一
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里,学校会安排时间较为充裕的艺术课程,包括美术、音乐等类型的课程,并且能够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的优势进行中西融合式的教学。进行这一类型的 教学一方面是我国传统的美术造诣极高,本身可以激发学生的共鸣,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外发达国家在近现代以来的绘画成品较多,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然而在经济不够发达的城市甚至于边远的农村地区,即使安排了艺术课程,要么是被文化课程老师占据,要么是上课内容单一或者枯燥,由于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因此在这些地区,在课堂上的绝大部分时间一般都是让学生进行自习或者仅仅是让学生依葫芦画瓢,简单的完成绘画作业,并没有给学生讲解基本的绘画知识和绘画知识分解,只是让学生完成作业从而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在经济教育发达的地区,老师一般会给学生加以指导,并且给学生在课堂教学内容之外留有很大的自由想象的美术创作空间[3]。与此相反的是,我国家长和美术教师长期以来采用相对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采取文化课程的授课形式来进行艺术课程的授课,没有进行有效的引导。课堂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在维护课堂秩序的同时也要注意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否则只会导致学生被动的吸收课程知识,因而具备理论知识而缺乏动手的能力。很显然,如果我们不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继续维持单一的教学模式,我们很难在这样的美术教学环境下培养出优秀的艺术家,培养出来的学生依旧是千篇一律、没有个性的。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自身富有创造力的个性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重视,也不具备深化发展的基本条件,这将直接影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3.教师能力不足
根据对发达国家小学美术成果的观察和分析,在绘画作品中,与生活相关的生活用品绘画创作比例很高,教学内容丰富。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到提示和指导的作用,培养的目的主要是学生的观察、 想象和动手创造能力,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4]。他们的教科书基本上不对绘画的基本知识进行过多的赘述,而是通过学生自身的想象力来对身边存在的事物进行创作,并且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想象,发挥主观能动性。
反观我国的教学方式,对于物体的基本形状和色彩认识主要依赖于课本而不是实物,并且要求学生根据课本上的图案进行创作,这并没有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起到较高效率的培养。在课堂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将作业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完成作业之后便不管不顾,也不做后续的讲解。除此以外,教师自身的能力也不足,这在发达城市来说还好,对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够的城市和农村地区而言,很多老师都是临时安排,并不是艺术专业出身,甚至有些非艺术专业的老师不经过培训便进入艺术课堂,这对于学生而言并不负责,在学校的教学上,也是形式大于实体。
三、小学美术个性化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整体社会艺术素质的提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对于孩子的艺术造诣也越来越重视,因为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培养具有丰富的美术素质的社会群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社会艺术创作的环境,为艺术创作提供一个较为完善的创作平台。我们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美术教育要从孩子开始,因为孩子,特别是小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完全成熟,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强,因此在艺术创作上也更具有潜力。当这些接受了良好教育的孩子长大之后,社会上大部分人对于周围事物的审美态度将会上一个台阶,继而可以站在审美的角度上反思身边的现状,从而创造出更加完美的生存环境。较为丰富的美术活动可以拉近兴趣相投的人之间的距离,解决现阶段的人与人之间的问题。我们现在讨论最多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因为当前的社会压力较大,很多人忙于生计,面对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时,出于自我保护的意识会优先选择对自己没有损失的方式和方法,因而产生了冷漠的现状。艺术共识的形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即使对同一类型的意识形态有不同的看法,也可以通过和谐的沟通进行解决,有助于矛盾的解决,并且将社会的艺术素质提升到新的台阶。
2、有利于个人素养的提升
艺术来源于生活周边的环境,当周边的环境可以影响到人时,我们就会对环境产生共鸣,这是具有艺术思想的人才会拥有的,即使没有接受过艺术培养,也会有这样的感觉产生,区别只是在于能不能通过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我们能更加明显的意识到艺术素养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多的是人艺术载体的呈现。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拥有者越来越多的时间和渠道来对周围的环境和事物进行思考,但没有经过艺术培训的人就很难通过艺术途径来表达自己与周围环境、人的共鸣,只能将这些意识形态积压在内心,不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5]。但是个性化的艺术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的艺术素养,将人的思绪与艺术创作结合起来,当两个兴趣相近的人通过艺术作品产生共鸣时,就能拉近两个人之间的距离,进一步促进周围人的艺术素养。
2、有利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
美术作为人类社会人文学科的主要内容之一,凝聚着来自不同地方、世界各地的人文精神,因而美术课程兼具人文性质和个性释放,这是学校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关键途径和措施,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课程内容,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人们对艺术培养的不断重视,小学艺术教学的大纲也在不断的进行更改和创新,从之前的激发艺术思维到现在的培养人文个性,这是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过去的教学中,由于个人文化的养成大于一切,导致艺术造诣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培养又被作为个性解放而被重新提起。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国家对于艺术教学的投入逐年增大,各种基础材料和设施也在逐步的向不发达地区和边远地区铺开,旨在改善当地的教学模式。这些年我们可以看到,以教师为主体的讲课模式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在课堂上,教师起到的引导作用越来越大,学生绘画创作的对象也不再是课本上的图案,而是能亲眼观察到和联想到的实物,这相对于之前的教学模式是一个质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这不管是对于个人,还是社会,都是具有积极作用的,说明我国的教学体系正在不断的完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丰富。
四、小学美术个性化教学实施的保障措施
1、以基础教学为主,营造美术氛围
小学生依然处于启蒙时期,任何有关学习的事情都应当以基础教学为主,因为过于深入的知识理解不了,基础的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学习,从而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在小学阶段最主要的就是激发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主动去吸收、接纳知识。我们在知识框架的搭建过程中,要意识到关注孩子的绘画积极性和维护他们的自信心,在绘画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将更多的精力着眼于对孩子的思维进行引导,从而激活小学生的绘画思路,从而在更高的水平上触发他们对于美术创新思维。我们要利用身边的事物对学生进行启迪,比如平常吃的水果、教室的讲台、手中的铅笔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的观察对象和描述内容。因为这些事物都是看得见的,能有更多的发挥空间和想象空间。比如绘画最基本的三原色与三间色,我们不能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教学,因为这些对于他们来讲过于抽象,但我们可以将不同颜色的水彩分别调成红、黄、蓝三种原色彩水,装入三个不同的透明容器,两两进行混合或者三个混合,这样就可以直观的将现象展示在学生面前。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基础的绘画知识就是最好的指引,最直观的事物能带来最好的理解,进而活跃课堂气氛,为今后的美术创造做好基础工作。
2、利用动画或者漫画来营造相互学习的氛围
动画和漫画是孩童时代接触最多的知识传媒,这也是孩子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这也是孩子们学习的主要工具。由于人类对于视频素材更加能够接受,因此,一些难以通过教师讲解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制作动画的形式来进行讲解,一方面可以降低教师上课的难度,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知识的巩固与学习,从而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对于孩子来讲,漫画或者手绘能够激发孩子的兴趣,因为孩子可以通过直接的临摹来感受优秀作品的绘画技术,从而加深对于绘画技能的理解。相互学习是孩童时期的主要表现,因为他们倾向于模仿,然而,他们通过模仿可以加深自己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绘画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且通过临摹可以动手去做,这对于孩子的个性化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3、参观博物馆与艺术馆,保持艺术熏陶
博物馆和艺术馆是人类艺术的殿堂,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瑰宝。我们可以在课余时间通过组织参观活动来带领孩子们参观这些场所,因为这些场所的排列相对整齐,大部分都是按照古今中外的顺序进行排布,这可以让孩子在课余时间感受到人类艺术大师带来的艺术熏陶,从而激发孩子的绘画兴趣,保持向上的心态。
五、小结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学的个性化发展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设施的完善以及活跃的课堂来实现,同时还应当辅以动漫等媒介,激发孩子的绘画兴趣,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吟.网络时代下的小学美术微课教学实践[J].学苑教育,2021(12):59-60.
[2]王永如.浅析小学美术教学创新思维[J].读写算,2021(11):15-16.
[3]刘云霞.小学美术个性化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26):155-156.
[4]张翠萍.小学美术课堂模式探索[J].读写算,2021(09):189-190.
[5]梁莹.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4):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