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侯静
[导读] 探究基于情境教学提升初中数学教师行为的有效性,能够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侯静
       双流区东升第二初级中学    610200
       摘要:探究基于情境教学提升初中数学教师行为的有效性,能够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还能够进一步丰富初中数学教学的研究。本文着重的研究了情境教学应用中对于提升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初中数学  情境教学  策略
       新课改实施以来,情境教学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情境教学中最核心的环节就是创设情境,创设好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而情境教学设计中教学方案的科学性、理论性,依赖于教师对教材课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理解、钻研和再创造。情境教学实施方案是把教学思路传授给学生,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归纳的理念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开发。新课标重点强调要从实际生活及学生已掌握的数学理论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从情境设计中获得数学体验。数学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真实的情境,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抽象的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探析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的问题及有效对策。
        一、温故而知新
        通过班级讲授知识是当前教学的主流,但班级授课制很容易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割裂成许多片段,分解了教材原有的知识网络结构,也将要传授的数学理论知识从传统的逻辑联系中断开。教师重新整理具有特色的、学生容易掌握的知识网络,也就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设计中,通过具体的知识网络结构示意图,使学生把握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导入新课,在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适当引导,让学生对照图表分析知识关系,以很好地弥补这些人为造成的断裂所引起的损失,将零零散散的知识点重新构成知识网。例如,在“分式”的课堂情境教学设计中,教师将分数的基本内容连接成知识网,帮助学生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1)分数的通分,最简公分母的确定方法。(2)分数的约分,分子分母公因式的判定方法,目的是将分数化简为最简分数。(3)分数的基本运算,包括分数的乘除法法则、分数的加减法法则。重新构建这些知识的网络结构,为分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通过“分数”学“分式”,课堂教学效果极佳,学生都感觉到分式易学、易掌握,培养了数学思维。
       二、设计问题,预设悬念
        “预设”是指教师要备好课,领会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把握好尺度,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編写意图、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素材,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了解班级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以及不同层次的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状态,选择有效的教学情境设计方式,制定可行的教学情境设计方案。

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应用”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下面的问题: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是?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是:(1)审题、弄清楚题意及题目中的等量关系。(2)设未知数,可直接设元,也可间接设元。(3)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式。(4)列一元一次方程,解一元一次方程并检验解的正确性。(5)写出答案。带着问题讲解新知,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和总结数学规律的习惯。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二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思路和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得出: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实际问题中的两个等量关系,然后列方程组、解方程组,最后检验解的合理性。
        三、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以生活为源泉,把生活情境与数学知识密切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体验,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来自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应通过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将知识的发生过程重新展现在学生面前,将学生学数学变成做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并在让学生充分参与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也让学生体会到创造性学习的快乐。例如,在教学“菱形的性质”时,教师提前准备了菱形教具,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理解菱形的性质。学生通过观察菱形教具,发现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一组对角。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构建几何图形。又如,在“勾股定理”这节课的情境教学创新设计中,教师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证明自己的观点,再结合中学数学“勾股定理”几种常见的证明方法,使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不同证明方法,理解勾股定理的内容,并能够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发展抽象思维。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明白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探索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结合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教学
        为使情境设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展示数学语言的艺术性、数学思维的连贯性,尽可能体现数学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体现快乐教学的思想理念,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喜欢上数学学习。而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教学,则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圆柱,圆锥”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圆柱、圆锥的图片,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找出共同点,再让学生结合多媒体展示,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加深对圆柱、圆锥的认识,感受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教学,可以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在情境动态设计中要充分结合学生已有理论经验和认知水平,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情境教学实际教学功效性发挥到最大,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彦荣. 浅谈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法实施策略[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20(3).
[2]杨树烙. 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与运用策略探究[J]. 考试周刊, 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