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婷
天津市武清区教师发展中心
摘要:读写并重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重要的编排理念之一,新教材通过优选习作题目、整合习作内容、安排策略单元等方式降低了习作教学的难度,使得从三年级开始的习作教学有整体规划、呈序列组合,更加易于操作。本文结合习作课《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从两个方面谈整体视域下通过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基本习作能力的实践和思考。一是三年级教材习作内容简析;二是《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课例分析。
关键词:思维培训 习作教学 课例分析
一、整体把握,找准目标
(一)三年级教材习作内容简析
三年级作为习作教学起步年级,对观察、想象、修改等基本能力的培养应尤为关注。统编教材习作编排具有序列化特征,单元习作内容相互衔接呼应,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基本的习作能力。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习作课,属于写见闻感受一类。在三年级上册教材,安排了《猜猜他是谁》《这儿真美》等六次写见闻感受的习作,三年级下册安排了《我的植物朋友》《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等五次这一类的习作。这样的编排对三年级习作教学,呈现出三个方面的优势。
1.习作题目十分贴近学生生活和已有知识经验。
2.教材编排呈现立体化特征,为了帮助学生完成好见闻感受类习作,每册教材在课文后面或语文园地中设计安排相关的小练笔,为完成这一类习作提供形式或素材,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例如,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第二个题目“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就是为落实《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这一单元习作而设置的练习。
3.编排内容体现了能力培养序列,这是教材最具匠心的安排。要把见闻感受写清楚,就先要学会观察,通过观察发现人或事物的特点,进而学习把见闻感受写清楚。教材前后安排了10次基于观察能力的习作训练,目的是通过反复训练,帮助学生打好观察的底子,同时经过反复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在习作过程中逐步养成勤观察、勤练笔、勤修改的习惯。
由此可见,统编教材安排的习作内容,有助于激发习作动机,引导交流、修改和分享,协同一致地服务于观察、想象、修改等习作基本能力的形成。
(二)三年级习作教学目标
三年级习作教学总体要求是写清楚。在情感态度方面,要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乐于写、有自信、愿分享。
这些要求与课标对中段习作教学要求高度一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这一学段习作教学的具体要求大致可以概括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的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深刻、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二、《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课例分析
基于上述对统编三年级教材习作教学编排特点的分析,在教学《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这一课的准备阶段,教师全面了解了教材习作任务整体布局,准确把握学段习作目标要求,确定了通过思维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基本习作能力的教学思路。在教学实施中,教师顺利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下面就结合这次习作教学实践,谈一谈收获与不足。
(一)通过思维训练激发习作动机
“文成于思”,若没有思维活动,就不会有文章。学生要想完成好本次习作,需要先激发习作动机。教师首先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空间,营造思维活动的氛围,这是习作思维训练的基础与开端。
上课伊始,教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出示了“飞奔在校园跑道上的学生”这一图片,并询问学生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同学,会给他起什么称号。学生马上都进入到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有的说“运动健将”,有的说“飞毛腿”,还有的说“跑步王子”……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一个称号就对应着一个有特点的人,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习作的热情也被点燃。
接着,在启动思维后抛出合适的问题,用“词语风暴”引导学生想到和说到自己熟悉的那些人。先结合教材所给的词语进行讨论,让学生说一说教材中的词语让你联想到了谁,并说说为什么,教材中给出的词语不仅活泼俏皮,还从外貌、性格、爱好等多个角度揭示了人物特点,这些来自学生日常生活的词语,很容易让学生联系到身边的某个人;再启发学生选材可以不局限于教材,放宽视野,说说还能想到哪些这样的词语,哪些人,以及为什么会想到那些人。此时,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想到的内容却是丰富而零散的,可能每个人都想到了好几个人物,但是一时难以确定哪个人物就是这次习作的“主角”。
(二)通过思维训练确定“有特点的人”
如果说启动思维阶段更多的是聚焦“有特点”和“人”的指向训练,那么接下来的思维训练才是本课的重点,因为一篇习作的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习作思维的能力水平,选题很重要,这个过程需要综合考虑立体思维,才能解决“写谁”这个问题。
首先,小组讨论,碰撞思维,听一听别人的想法,理一理自己的思路。然后静下心完成学习单第一部分,确定习作中的那个“有特点的人”,用提纲的形式写出自己是从哪些事例或情形中感受到他的特点的,简要记录下来。在这样一步步的思考中,巧妙解决了“写谁”的问题。
(三)通过思维训练学习写清楚
学生通过回忆、联想、比较、筛选等积极的思维过程,确定了那个“有特点的人”,接下来,就要调动和组织储备的语言,用语言进行表达,努力把“有特点的人”写清楚。“怎么写”是教学的难点,这节课分三步完成这一环节的教学。
1.提供样例,提示语言形式
习作难教、难学是众所周知的,对于初学习作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想到“有特点的人”并不难,用自己的话说说“有特点的人”也可以做到,难的是怎样写和写清楚。
为有效化解这一难题,教师精心设计了学习单的第二部分:给出四种表达方法,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选填一种,交流选项之后,再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表达,表达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灵活把握。在老师的引导下,确定了表达方式,再去关注教材中设计的两个泡泡。
教师充分利用这两个泡泡,引导学生围绕“怎样表现人物的特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发现:通过记叙一件事可以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描写人物的一系列行为也能体现人物的特点。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在写这篇习作的时候该写哪些内容。学生还会发现,两个泡泡中的语言就是两种很有趣的开头方式。
例文运用是传统且有效的做法。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与习作是有着密切关联的,可以作为例文给学生一些启示。《剃头大师》《我不能失信》都是写人的文章,小沙胆小的特点和宋庆龄诚信守约的品质都是通过具体事例表现出来的;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的训练也为这次习作做了准备。
教师一系列精心策划的过程指导,帮助和引导学生连接起“写谁”和“怎么写”这两部分的思维。完成了要想把习作中有特点的人写清楚,就必须先想清楚这一思维过程。
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练笔时间,教师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笔练写,完成学习单上的习作片段:用一件事或一系列表现把人物特点写清楚。学生动笔习作同样是在进行思维训练,学生的基本表达能力在有思维含量的表达实践中才能得以锻炼和提升。习作完成后,引导学生根据人物的特点,给习作拟一个适合的题目。
2.交流分享,相互评价建议
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安排了有趣的猜读活动:指名读一读自己写的片段,让同学猜一猜写的是谁。再组织学生以“是否抓住了人物特点”和“是否写清楚”为标准进行评价和建议,在交流中进一步激活思维,丰富语言,为修改习作做准备。
片段一:
师:接下来,我们做一个猜主角游戏吧,请同学读自己写的片段,大家一边听一边猜他写的是谁,谁第一个读呢?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哦。
生1:我们班有一个同学。他个子不高有点胖,长得胖是因为他从不挑食,什么都爱吃,而且能吃很多,我觉得他像一个大胃王。
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根据他的话猜出这个人物呢?
生:没有。
师:很遗憾,看来你还没有把人物的特点写清楚,同学们能给他一些建议吗?
生:你可以用一件事来表现他很能吃。
生:你也可以写一写他吃饭时的情形。
师:同学们的建议对你一定有所启发,想一想,一会儿再请你交流。
……
生1:你们都不知道吧,我们班有个“大胃王”,他个子不高但是长得胖胖的。他的胃可大了!每次打饭他总是挤到最前面,恨不得赶紧把饭吃到嘴里,一秒钟都不能再耽搁。盛饭时,他的碗已经满满的了,还要用饭勺压一压,再盛一些才回到座位上去。屁股还没坐稳当就开始狼吞虎咽地吃,为的是吃完赶紧再去盛。
师:现在大家猜出是谁了吗?
生齐声:程—序—铭!
师:这一回你抓住了人物特点,把他吃饭时的情形原原本本写了出来,把人物的特点写清楚了,大家一听就知道主角是谁了。
3.修改完善,提升基本能力
在有趣的活动中猜读,只能听到部分学生的习作片段,更多学生的作品还要让学生根据老师和同学的评价、建议进行自主修改,用心观察,准确表达,通过修改把人物特点表现得更清楚,同时提高修改习作的能力。
有一名学生介绍他的“标本迷”同学,一开始是这样写的:
我身边最有特点的人是我的同学。因为他爱做各种各样的标本,所以我把他叫做标本迷。记得有一次我们做标本,他带了剪刀,铅笔,胶棒等。我才做了一个他就做好了两个,而且特别精致,他真是个标本迷。
在猜读主角和交流环节后,学生参照同学老师提出的修改建议,进行了认真修改,他把标本迷同学制作标本的过程写得很清楚,还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使句子更有条理,又介绍了标本迷自制的标本册,习作质量比修改前提高了很多。
修改后:说起我的这位同学,他爱做各种各样的标本,记得那次美术课我们做标本,他带了剪刀、铅笔、胶棒等工具。他先熟练地剪了一张纸板,在纸板中间涂一点胶,然后拿出准备好的干蝴蝶小心地放在涂胶的地方,用手小心翼翼地按了按,接着他鼓起嘴轻轻吹气,好让胶快点晾干,最后再用一本书压平并且用笔标上名称,一个蝴蝶标本就完成了。他经常做标本,有一本自制的标本册,里面有植物的,还有动物的,可好看了,他真是一个标本迷,他的名字叫郑小航,你一定认识他了吧。
(四)反思不足,积累经验
在习作指导课上,教师的现场点评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因为学生有个体差异,有着不同的经历和观察视角,无论是选材环节还是表达交流环节都会出现大量的课堂生成。教师只有善于倾听,及时捕捉信息,正确做出判断,给出准确的点评,才能让学生在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训练与发展思维,提升表达与修改习作的能力。
毋庸置疑,学法指导得越精准,越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但前提是,学法指导与学生思维必须完美融合,方能体现出指导效果,如果错过了最佳时机,就会错过美好的课堂生成。回顾整堂课,虽然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部分教学环节仍显得拖沓,有牵着学生走的痕迹。究其原因,教师没有关注到教学环节和学生能力发展点的有机结合,过早地给出了表达支架——学习单。由于学习单上呈现的表达方式较多,学生在完成学习单后已经能很好地说出和写出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了,但教师却没有及时调整后续的教学环节,仍旧带着学生学习教材中泡泡里的两种表达方式,如能调整顺序,先学习泡泡中的两种方法,再出现学习单中的多样化表达方式,相信学生的思维空间会更开阔,呼之欲出的表达内容也会展现出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今后的习作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更加全面地预设学情,依据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适时搭建教学支架,准确提供方法指导,让学生在思维训练中,逐步提升基本的习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云鹰:《开放式习作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
【2】方成.《在游戏中架起写作桥梁》[J].创新教育,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