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岑
四川省遂宁安居区玉丰镇初级中学校 629004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情感教育是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对语文学科人文属性的认识,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把情感教育切实落实到语文教学细节中去,为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保驾护航。
关键词:情感教育;初中;语文教学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道德情感。情感教育与语文课堂的关系较为紧密,是学生心理和个性发展的保障,也是语文教学的需要。在此,笔者重点探索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渗透的有效方法,旨在通过这些方法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
一、情感教育的意义
教育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拥有正确积极的价值观,而情感在教育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没有情感上的教育,只注重于知识的教育,会使学生只关注学习方面,难以与教师进行友好的沟通,可能会对学生的性格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学生每天在学校的时间占有很大部分,有效的情感教育才能培养出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所以在学校中,教师的情感教育是不可缺少的。
而语文这门学科,需要学生用丰富的情感来体会作者的内心活动,分析文章。只有拥有健全的情感,才能更好地体会文章主题,用内心来诠释文章。学生爱学习,主动去学习,才是教师教学成功的结果。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注重文本中情感因素的挖掘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元素。许多文本都包含了作者丰富的道德感悟和个人情感。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要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就要注重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的开发和挖掘,搜寻出文本内容中的情感容量,促使学生激发自身的情感认识和情感意识,并借助这些情感因素,挖掘文本的思想和主旨。例如,教师在讲解《藤野先生》这一课时,应以文本中作者对恩师的怀念为切入点,针对这一情感,进行重点剖析和讲解,使学生能够感知到课文中的情感元素,并以此提升学生对文本情感的认识。教师还可以由此延伸开来,利用学生小组的活动,引导学生分别讲述自己喜爱的教师,促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真切地理解文本内容。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要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就要充分地挖掘文本中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在课文的情境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开展有效的课堂活动,促使学生能够在阅读和理解文本的过程中,进行情感升华,这样,学生既深层次地理解了文本内容,也提升了自身的情感素养,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情感教育,不能离开阅读活动。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进行情感教育渗透,应注重对良好阅读氛围的营造,促使语文学科的课堂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由于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听课不容易集中注意力。
同时,学生的生长环境不同,个人情感也不同,面对这一具体情况,如果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可能很难理解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因此,教师应注重良好阅读氛围的构建,促使学生能够通过有效的阅读活动,理解文本的内容,掌握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行情感升华,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例如,在讲解《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这一课时,由于这是一篇思想内容深刻、情感丰富饱满的演讲词,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有效的阅读活动,在阅读完文章以后,由学生轮流上讲台发表演讲,以此营造出演讲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五四”时期的北京大学,亲身感受蔡元培先生对教育改革的重视。教师通过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进行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情感渗透,有助于学生深入阅读体验,潜心探索文本情感,从而与文章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提升自身的情感素养,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不同,教师在开展知识教学时,只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素养和一定的教学经验即可。但如果想开展情感教育,教师必须在具备专业素养的基础上,拥有崇高的道德修养和深厚的人文情怀,同时还需要拥有一颗热爱教育事业、关心爱护学生的火热的心。因此,教师要想进行做好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应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从而确保能够满足学生人生发展的需求,开展有效的情感教育。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与引导者,应具备一定的道德情操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贯彻情感教育。教师在开展情感教学的过程中,自己首先要成为情感教育的榜样,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要让自己沉浸到文本蕴涵的情感氛围中去,然后在教学时,才能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传达到学生当中去,引导学生深入地体验和感悟文本中的情感内涵。例如,在讲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一文本时,教师可以给学生示范朗读,用抑扬顿挫、情感饱满的朗读活动,將文本的内存情感转化成有声的语言和充满激情的氛围,让学生在朗读中深入体会文本中蕴藏着的情感内涵,使学生能够真正进入文本,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情感交流,从而更好地领悟文本的思想感情。
(四)从写作实践中培养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寄托,可以说是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割舍的联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可以将二者合而为一,它就会激发不同的火花,这不仅可以使学生真正喜欢上写作,也可以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但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教师找到情感与语言的汇合点,使学生在“情感活动”中“进退自如”。如,教师给学生安排这样一个写作命题,“第一场春雨”,让学生感受春天的来临和生机,与大自然的神奇。或者是“妈妈的一根白发”,让学生感受到,她一直在我们身上的无私付出,不求回报,真正体会到那种温暖。再或者“荆轲真是英雄”,让学生用辩证的角度来看待历史,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大爱。通过写作实践,对其进行情感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成功。
结束语
语文教师对学生个性和情感的形成的影响力是最大的。因而,大多数教师要以学生的情感教育为教学重点,从语言、情节中让学生熏陶其中,使他们拥有丰富的情感,进而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论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王振侠.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5(03).
[2]浅析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杨秀芝.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