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法治化”实施策略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8期   作者:马金玲
[导读] 在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中,对作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法治意识进行了界定
        马金玲
        重庆市潼南中学校,重庆  402660

        摘要:在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中,对作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法治意识进行了界定,高中生法治意识也就是强调要“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这一内涵,是对我国公民中的高中生群体在法律知识、法治观念及情感上提出的教学目标。比如:熟悉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明确权利和义务的相互关系以及具备法治信心、崇尚并信仰法律。
        关键词:高中政治;法制化;策略
        一、高中政治培育高中生法治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育的教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滞后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在法治建设的进程中,由于速度较快,法规内容广泛,使高中政治的一些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更新不够及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未及时更新的教学内容严重影响到高中生法治意识的培育效果。(2)内容阐释既有不到位也有过渡开垦。在培育法治意识时,对于高中生而言许多较为抽象的法律知识都需要借助教师的讲解才能真正掌握。而在这一过程中,受部分教师法治素养有限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一些教学内容存在着或未能被透彻讲清、或过渡引申其相关内涵等不当阐释的问题,从而在法律知识点中容易产生一些易混淆的地方。(3)案例选取与高中生有一定的距离。多数高中政治教师为促进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都运用具体案例进行讲授。而面对大量的法律案件,能否选取有效案件往往成为一大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于一些教学案例的选取与学生实际生活距离较大,会让学生理解起来存在较大困难。因而,导致他们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也无法做到灵活运用相关法律知识。
        2.培育的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1)讨论式教学的缺失。鉴于法律知识较为抽象、与学生现实生活距离较大的特点,法治意识的培养应当更加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创设问题情境、采用议题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在实际法治意识培育中,往往易出现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学生整体参与度不高,教学过程中缺乏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熏陶,学习效果仅停留于教师单方面对于相关法律知识的传授。(2)实践教学往往处于空白。高中生学业任务重,学习科目多,高中政治在众多学科中往往就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因而许多高中生法治意识的培育,在时间上只能利用有限的45分钟课堂;在内容上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偏向理论认识。至于实践教学领域,常常处于空白状态,学生没有机会也缺乏平台参与法治实践的学习,一定程度上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3)辅助教学的载体与相关校园文化活动偏少。学校提供的人力、财力、物力等各类课程资源对于高中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具有极大的辅助作用,而在实际思想政治教学中,多数学校未能十分重视法治教育,对于相关载体的提供较少。对于像法治知识竞赛、法律读物交流会之类的相关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也偏少。
        二、高中政治培育高中生法治意识的对策
        (一)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
        1.提高法治素材运用的时效性。
        当前,高中政治的教材中与“法”有关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比如:涉及到了《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证券法》《税法》等相关法律知识。但是基于这些法律条文的更新周期较短,教师在备课环节,就应当深入学习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最新法律知识,对教学素材进行补充完善。同时,积极推进时政新闻进课堂,把最新的时政新闻融入到高中政治教学之中,丰富和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法治素材运用的时效性。
        2.力求法治内容阐释准确。
        法治教育的内容阐释十分重要,教师作为传授者,要提前做好功课,对相关内容形成系统地理解,从而精准给予学生法治理性知识。面对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可以根据高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通过结合生活情境或运用实际案例展开通俗易懂的阐述。
        3.坚持教学内容选择以生为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课程资源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在培育高中生法治意识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以生为本。一方面,要了解高中生的素质状况。

不同学校和班级的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不同,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法治素材。另一方面,教学要与高中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运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法治案例。
        (二)优化教学方法的运用
        1.努力启发高中生法治思维,强化课堂讨论。
        顺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当前高中政治堂教学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案例式、议题式、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避免往日教师一味地讲授,忽视学生实际接受效果的弊端。通过运用生动的案例,组织学生讨论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话题,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出学习热情,启发高中生的法治思维,有助于法治意识的培育。
        2.积极引导高中生法治实践的参与。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对于高中生法治意识的培育,应当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加强教学实践活动的投入。比如,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阅读法律文本、开展法律观点辩论活动及模拟法庭的角色扮演活动;课后,还能够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法治宣传讲座、法治板报比赛等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强化对于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法治意识的培育。
        (三)提升高中政治教师法治意识的培育能力
        1.加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思想。
        基于部分高中政治教师未能深刻认识到法治意识培育对高中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这一现状,因此,应当从理论根基学起,提高教师自身的法治素养。通过加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法治思想,把握其核心要义,明确法治思想的时代价值,从而使高中政治教师在根本上形成对法治意识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刻理解和认识,为提升培育能力提供理论支持。
        2.自觉学法用法守法。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基于部分高中政治教师学法守法教学作用缺失的现状,教师首先应当从自身做起,主动学习广泛的法律知识。不能仅满足于教学大纲中的知识,还要了解并学习与本学科相关的政治学、经济学和法学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教师应当积极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以身作则,争做学生的表率。
        3.研究完善法治意识培育手段。
        针对法治教育内容的特殊性,高中政治教师应当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积极钻研更加高效实用的教学方法,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工具。比如:尝试运用多媒体网络、幻灯片、法治影视作品等多种教学手段,力求最佳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作为法律知识的传授者,同时要担任学习者和研究者的角色,不断完善法治意识培育的手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加强高中生法治意识学习的积极性
        1.增强法治意识培养的认同感。
        民主、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助于顺应高中生的身心特点,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正式讲课几分钟前,可以播放法治教育影片的精彩片段或法治歌曲,帮助学生活泼愉快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当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主动思考时,就会对法治意识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从内心深处拥护并崇尚法律,以此才能乐于接受法律知识的学习,才会产生自己的体悟,进而强化法治意识的培育实效。
        2.强化法律与法治知识的学习。
        针对当前多数高中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不够系统、缺乏专业性的现状,应当强化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要注意对零散的知识点多进行总结和归纳,梳理出法律知识的体系框架。
        参考文献
        [1]?胡田庚.新理念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政治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刘素娟.基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法治意识培育探究[J].高中政治研究,2017(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