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细读,我们在路上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7期   作者:吴彦希
[导读] 自从新课改提倡整本书阅读以来,许多专家、教师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吴彦希
        四川省成都市五块石小学校  610000
        摘要:自从新课改提倡整本书阅读以来,许多专家、教师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本文以小学中段为分析对象,对小学中段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今后小学中段整本书细读的发展提供些许建议。
        关键词:小学中段 整本书细读 教学策略 综述
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明确提出要“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整本书阅读”并没有在当时的语文教育界引起足够的重视。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希望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能够还原真实阅读,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积累更多的阅读经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整本书阅读逐渐成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基本策略。
小学中段整本书细读教学策略:
        关于“整本书阅读策略”,隋红军对其定义为:整本书阅读策略既是阅读策略,又是阅读教学策略,其出发点与归宿点均为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完整地阅读整本书;不是阅读技巧层面的策略,而是阅读导向层面的策略。
以中段学生为研究对象,围绕单元主题、课文文体、作家作品辐射、拓展整本书细读,紧扣情节、人物、主题、语言、写法等方面自主细读、合作交流,从浅读走向深读;积极探索整本书细读指导策略、活动组织形式和细读指导方法,把整本书细读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运用评价激励机制,让整本书细读向更深处漫溯。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读整本的书,不仅可以练习精读、速读,有利于养成好的读书习惯;还可以进行各种文学知识与文体阅读的训练;学生阅读的心理会更加专一,阅读效果也会更好。它可以收‘一石多鸟’之效。”由此可见,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有利于学生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
一、探索整本书细读指导策略
在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与思考,书中出现的优美词语、精彩片段写成读书笔记,以便学生养成边读边想、边想边摘、边摘边悟的阅读习惯。这些珍贵的读书笔记可以成为学生日后反刍积累的材料。
        1.利用晨会或每周固定一节课作为阅读课,把它建立成一种模式:
(1)通过导读课激发阅读兴趣;
(2)通过指导课指导学生细读的方法;
(3)通过交流课分享体验感悟,讨论主题,评论人物,汇报感悟;
(4)运用思维导图、阅读单梳理内容和逻辑关系;
(5)通过研究性学习,学会搜集处理信息,开始鼓励中段小学生抓住主要人物或主要情境复述故事,大胆鼓励孩子挣脱所有束缚创编故事;
(6)通过跟踪学生细读个案,评比“细读脚印”等措施,评选“小书虫”“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等活动,推进整本书细读的深入开展。
2.注重个别指导
对于个别学生,可以采取个别谈话,看读书笔记等方式给予关注。在讨论交流的时候,多听听能力较低学生的见解,给他们细读的信心。


二、培养学生独立细读的方法
1.注重学生细读方法的获得和应用
整本书细读关键是要通过细读使学生有所收获,要知道怎样读更好,要通过细读领会表达的妙处,?重视方法的获得。这个方法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自己动脑筋,通过教师设置的情境,通过教师的追问,自己感悟到的。
2.注重学生的自主细读
        在细读过程中“让学生们多思考,多讨论,多练习”,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能够根据自己经验读到自己的收获。
三、形成整本书细读指导的几种基本课型
指导学生读整本的书的主阵地在课堂。因而,教师应把整本书的细读纳入语文课堂,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在语文课堂上组织学生对一本书进行阅读、讨论、赏析。
1.推荐阅读型
        教师直接大声朗读书本内容,可以教师自行朗读完整本书,也可以教师选取精彩片段提前朗读,在激发学生对作品的阅读渴望后让学生自行阅读。张瀚、杨志敏将此种方式概括为“先睹为快法”或“精彩片段分享法”。
教师主动向学生讲述整本书中最能吸引学生的情节,并在悬念处打住,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好奇心。教师在指定或师生共同确定一本书之后,教师通过推介会或读书会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书籍的一些基本情况,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开始整本书的阅读。教师介绍的重点包括:人物形象、作品语言特点、特定作家背景、媒体评价以及一些音像资料等。
由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课外书在小组内进行推荐介绍,这一时段,老师要加强视指导。接着由各小组推荐代表在班上介绍自己喜欢的书籍,教师要引导学生讲清楚、讲明白。在这一过程中,其他学生可以针对推荐提出自己的疑问。除了学生推荐,也可由教师推荐。利用书籍的封面、封二、封三和封底等与书籍有关的信息与线索,有效地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封面、封二、封底等往往涉及书籍精彩部分的内容以及线索,让学生注意到这些信息,并引导学生对这些信息进行猜测或质疑,以此        吊起学生阅读的胃口。我们 “拿到一本书”,读封面、读书评、读线索,“打开一本书”,找主角、读前奏、读章节、读目录编故事、读主题、读尾声等。
2.阅读指导型
        这类课主要是通过课堂指导学生如何细读,指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及如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想象创新的能力等。可分为:讨论型的阅读指导课、读议型阅读指导课、点拨型阅读指导课、导读型阅读指导课、欣赏型阅读指导课。
3.阶段交流型
交流、讨论是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但能深化学生对书籍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教师必须在阅读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为学生构建一个平台,使他们可以及时分享阅读心得,吸收新的观点,激发新的思考。?
4.汇报总结型
        这类课是在孩子阅读完了一本书之后以各自喜欢的形式汇报自己阅读的收获。主要形式有:组织学生讲述所读书籍的内容;组织故事会、朗诵会、擂台赛、知识竞赛等,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组织学生交流自己阅读的方法,自己阅读过程中的收获、感悟或困惑,也可对书中的人物及写法进行评点;还可把读过的内容,自己编成小品、课本剧等形式进行表演。共享、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即可。
参考文献:
[1]刘天慧.新时代中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之我见[J].现代交际,2020(7):167-168.
[2]张玥.浅谈小学中年级整本书阅读策略[J].学周刊,2020(13):75-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