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浩涛
海阳市方圆街道小学
2016年起,教育部审定了《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教材,教材的更名意味着课程内涵的丰富与深化,更是教育思想的进步和理念的更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要落实新课改下的三维目标,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渗透其中,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收获,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要从学生的成长出发,走进学生的心灵,为学生创设学的氛围、学的阶梯和学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瑞士心理学家裴斯泰洛齐说:“要使教育心理学化。”这也就是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对于小学生而言,道德与法治知识相对空泛,不容易理解。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情境,就是要依据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有了矛盾怎么办》一课时,创设这样的情境:上课铃响了,一名同学急匆匆地进入教室,慌乱中把一名同学的铅笔盒碰掉在地上,这名同学什么都没有做,,就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请就这件事展开讨论: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有的说:“碰掉了人家的小盒,一声也不吭就走了,真不懂礼貌”有的说:“他不懂礼貌,我自己捡起来,不跟他一般见识。”有的说:“应该主动捡起来,并说对不起”。 接着,引出了当天的课题:“同学之间有了矛盾怎么办?” 这节课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明白了了同学之间要平等相处、互相关心,产生了矛盾,要及时沟通、相互宽容。
二.恰当运用电子资源,增强教学效果。
通过有效利用电子资源,将学生不容易理解的课本内容,转化为更加生动、形象的内容,将现代化的技术真正地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我的祖国》一课时,为了增强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教师可播放一些喜闻乐见的歌曲,如《我爱你祖国》《江山好》等。利用网络资源,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进行展示,使学生在充满激情的歌曲和旖旎的自然风光中,从而提升教育效果。这样不仅能给学生留下的深刻印象,教学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
三、注重实践,达到知行合一。
道德与法治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因此,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富有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小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例如,学完《妈妈的小帮手》这一课后,让学生回家自己动手叠被、叠衣服、洗碗、拖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深刻的体验。
在教学 《上学路上》这一课时,可以带领学生走上马路,参加“今天我是小交警”的活动,体验“不同的上学路”, “这样安全吗?”“交通信号要知道”等具体情境,通过生活体验,知道了闯红灯要罚款,交警叔叔严格执法,是在保护我们。认识到:遵守规则,不但是遵纪守法的行为,也是爱的回报,更是文明素养的体现。
四、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品行。
体验是最有效的教育,亲身体验、尝试的经历与结果使人终生难忘,并且会养成一种习惯,培养成一种品行。比如, “父母的难处”一课、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父母一天做的事情,并用照片、视频等形式记录下来,课堂上,交流对父母爱的感受,并安排学生课后和父母进行角色换位,和父母做同样的事情,把他们引入生活情境,体验父母的爱、体验父母内心的情感。从而促进正确道德观的内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寓教育于活动中,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 ?
小学生是道德形成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要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出发,采用他们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中,可以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教学,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课堂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如在《关心身边的残疾人》这一课,可以让学生上讲台上模仿盲人走路、找东西,再让学生说说感受,学生经过这一活动,就能感受到残疾人有多不方便、多不容易。 学生正确的道德理念和道德情感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体验和感悟,这样长期地坚持下去,才能积极地帮助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六、自导自演 引发共鸣。
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 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结合学习内容,让学生把相对抽象的知识,自编自演成小品剧,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角色意识,在亲身体验中,达到情动欲行的目的。如“勇敢的小白兔”一课时,可让学生扮演小松鼠、小鲤鱼、小白兔等,进行小品表演。这样即使课堂趣味盎然、生动活泼,又能收到显著的教育效果。在没有条件进行小品表演时,也可在课堂上分配角色,进行朗诵、对话和分角色朗读等。 再比如,在《父母的疼爱》这一课时,在体验疼爱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设计亲情表演情境,让学生自编自演,譬如:设计有一次我生病了……我过生日时……有一次天突然下雨,而我又没带伞……等等,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以剧本的形式,进行亲身体验,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充分体会到父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深切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从而使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想法油然而生,从而达到了深化道德情感,促进道德养成的目的。
教学方法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要不断创新和探索教学方法,在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使课堂更具时效性、更富有情趣,并取得了更显著的教学效果。
[1]史淑慧.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几点策略[J].小学生(下旬刊),2019(08):62+64.
[2]童德明.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J].新课程(上),2019(07):59.
[3]于波.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J].教育,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