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文本解读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期3月(中)   作者: 陈大钰
[导读] 《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
《阿房宫赋》文本解读
        陈大钰
        贺州第四高级中学
        《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刘勰在《文心雕龙》写道:“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杜牧的这篇赋,正是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来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的。文中有大量的对于阿房宫的以及宫殿里宫人生活的描摹,基于此“体物写志”的特点,特别采用浙江海洋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段双全教授提出来的“四字法”来对文本进行解读。四字法即“言象情志”四字,本文着力于通过文本中的“象”来去透析其“情志”。
一、“言”
(一)文言常识
虚词(不同用法)
1.焉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盘盘焉,囷囷焉
(2) 句末语气词。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而
(1) 连词,表承接。 骊山北构而西折/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2) 连词,表转折。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3.其
(1) 代词。 杳不知其所之也(指宫车)/ 几世几年,摞掠其人,倚叠如山(代六国)/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代秦国)
(2) 代词,自己的,作定语。 使六国各爱其人
4.于
(1) 介词,到。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2) 介词,表比较。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5.之
(1) 动词,往,去。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2) 助词,的。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3) 代词。 奈何取之尽锱铢(代财物)/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秦人)
实词(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一:数作动,统一)
2.辞楼下殿,辇来于秦(辇:名作状,坐辇车)
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朝、夜:名作状,在早上,在夜晚)
4.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动作名,搜集保存的金银珠宝)
5.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鼎、玉、金、珠:名作动,把……当作……)
6.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使动,使……灭族)
7.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形作动:感动悲哀;鉴:意动,以……为鉴)
8.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虹:名作动,出现彩虹)
古今异义
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义:宫室建筑结构精巧;今义:各用心机,互相排斥)
2.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天气;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收藏:古义:搜集保存;今义:收集保藏。经营:古义:治理营造;今义:筹划、计划、组织。精英:古义:精华;今义:出类拔萃的人。)
句式
1.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介宾短语后置)
2.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
3.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定语后置)
4.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后置)
5.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被动句)
(二)表达方式
        本文的表达基本是遵循“赋”的要求,大量的铺排,前半部分写阿房宫时是运用大量的描写的,描写勾勒阿房宫的外形以及宫人们梳妆的情形;后半部分则在此基础上进行议论和抒情。
(三)表达技巧
        修辞上运用了比喻,排比,对比。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这几句前四句用了比喻,总体用了排比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宫女梳妆的盛状。“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这个段落用了较多的对比,来为议论张本。
        体裁风格
        全文运用了想像、比喻与夸张等手法以及描写、铺排与议论等方式,骈句散行,错落有致。既有文采斐然的铺写,也有直指人心的议论抒情,言辞恳切,实为赋体中难得的佳作。
二、“象”及其中的“志”
(一)物象:
1.阿房宫    
        开篇先用四个三字短句领起,音节紧凑,气势不凡,达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这12个字,既写出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语言简练到不能删削分毫的程度,笔力千钧。接下来从全景到本体构筑,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骊山北构而西折”四句,写阿房宫是依着山势、就着水流而修建的,仍然突出了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以下由写渭水和樊川的“流入宫墙”,自然地过渡到写阿房宫的建筑特点。其中实写了楼阁、廊檐,描绘得细致入微;虚写了长桥、复道,想像得神奇瑰丽。然后用夸张和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描述阿房宫“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怪现象,陪衬出它的宏大宽广。极言阿房宫之富丽堂皇,奢靡,为下文议论张本。
2.阿房宫里的珍宝
“燕赵之收藏”以下,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的被践踏。在这里,原来六国珍藏的玉石金鼎,像土块、铁锅一样堆弃着,“秦人视之,亦不甚惜”。这里,写出的秦人对待珍宝的不爱惜,不体恤民情,这就逐渐走向了灭亡。对秦人奢靡的描写,为下文议论张本。
(二)人象
1.阿房宫里的美人    
        先写“妃嫔”的由来,说明是“六王毕,四海一”的结果,照应篇首。作者一连用了“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等六组排比句式,写宫人梳妆打扮、“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凄惨生活。镜如明星,鬟如绿云,“弃脂”涨渭水,焚椒兰成烟雾。这些生动的描写,既表现了宫女命运的悲惨,也揭示了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
2.独夫(秦的统治者)
        前半部分对阿房宫的宫殿和宫女的所有描绘,其实矛头都是指向统治者的。正因为如此,前面所有对其他物和人的描写都可以看做是在写统治者。而第三段,由描写转为议论,更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
先以“嗟乎”发出感叹,对比人心事理,指出“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进而质问道:“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接着,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经过重重铺垫,笔锋一转,让“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
三、“志”
1.社会情
        《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文中的第四段,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作者连续慨叹,情不能禁。“呜呼”之后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息息相关。最后,用“后人”的委婉称谓,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意味深长。
2.人类情
        对六国遗留在秦宫里的人的同情   第二段中提到“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写出的是对亡国的六国人的叹息和同情。
        对秦宫里妃嫔们的怜惜和同情   同样是文中的第二段“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妃嫔们再美丽动人,却也无法得到君王的临幸,甚至几十年也见不到君王,其中辛酸苦楚可知。
        对普通百姓的体恤仁爱   文章第三段中,“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几乎是在恳切的对秦的统治者进行劝告,希望统治者能够将心比心替百姓着想。
        正是基于文章当中对于妃嫔和百姓们的同情,一种能够将心比心的仁爱,使得作者杜牧能够从高的角度提出,统治者的作为,跟百姓息息相关,所以才有了对统治者的讽谏。作者对国家社稷的关心远见,也与这对人民的关心连成了一体了。这才是作为士大夫阶层该有的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