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媚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教育管理中心 广东省 东莞市 523841
摘要:当前中小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被视为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品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个体内在需求和人格特征为主要核心点,对如何实现家校合作理念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探究。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家校合作
引言:所谓家校合作理念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通过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相互配合来完成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之所以需要学生家长来配合老师的工作,是因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并不完全来自于学校,更多来自于学校之外的日常活动,包括学生的成长经历、生活背景、社交圈等,过程中,家庭教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如果不能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无缝对接,就无法收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着眼点
当前中小学教育比较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校也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但与大学生和成人不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更多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以及遇到困难和产生消极情绪时如何去进行自我调整,几乎不会涉及到专业心理学知识。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及其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的背景是心理学,学生所学习的全部知识都是从心理学专业知识转变过来的,结合上实际应用案例后,教学内容便会显得丰富且通俗易懂。但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存在一定区别的,后者更加关注学生心理的成长过程,包括对具体事件的处理和解决。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比较关注学生的外在行为表现,通过行为表现可以了解到学生的思想波动及心理活动,然后对不良行为和错误思想予以纠正,从而使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和成长。但事物表象层背后必然有其内在动机和欲望,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仅仅以改变和纠正学生外在行为表现为目的,更要关注和研究内在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将欲望和需求看成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着眼点。
二、正视需求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小学生属于未成年群体,在看待需求的问题上一定会表现得比较极端,比如,因为喜欢玩游戏,需要通过玩游戏来调节自己的精神状态,所以就会肆无忌惮的将大量时间花费在玩游戏上。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首先需要划清好界限,知道哪些方面是可以遵循学生内心需求的,哪些是不能的,严格好标准与教育区域,在可开放区域内去主动迎合和鼓励学生达到表达自己的内在需求,这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具体实施上,为了能够准确对接上学生的实际需求,老师需要对学生有着详细的了解,比如性格、习惯、兴趣、爱好、学习成绩、朋友圈、家庭背景等。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少学生在校表现与生活中的他们截然不同,有的甚至判若两人,当然,这种反差也并未给其他同学带来危害,只是这样的状态会比较令人担心他们以后的发展。面对这种情况,学校老师需要积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向家长了解更多学生在家的表现,同时也要了解一下父母平时怎样教育孩子的,这对更好的衔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很有帮助的。
三、认识人格特质
人格是心理学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个体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格的形成与先天遗传有关,也与后天环境影响有关。
研究表明,对于一个新生儿来说,0-3岁是其人格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需要在3-6岁和6-12岁这两个阶段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弥补,如果再错过,那么无论后面如何弥补都无法改变这个个体的人格特质。但可以通过专业教育对其人格进行适当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改善。这样来看,我们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把小学生和中学生(主要指初中)分开对待。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中低年级小学生,学校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要能够从人格特质入手去改变他们不好的方面,或者将他们好的方面不断放大和突出,并且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让他们对自己的人格特质有一定了解,最好在其父母的参与下去完成,这样对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也是很有帮助的。对于初中生来说,早期人格已形成,并且他们还处于青春发育期,很难能够通过正常的教育方式去解决他们心理层面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学校老师更够主动联系学生家长,针对具体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当然,这样做其实只是解决了表面问题,因为就像前面所讲,人格的形成也有先天因素在里面,如果后天教育与先天人格特征恰好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方向,那么即便对学生进行专业心理教育也是很难去改变的。
关于人格特质,不同流派的心理学给出了不同的研究模型,比如谢尔顿的体型说,盖伦的体液说,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卡特尔的人格特质论,埃尔克森的人格三因素模型,以及现代五因素特质理论。不同的人格理论模型尤其独立的研究量表,老师可以结合量表内容对学生进行定期测试,以更好的去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情况,以及人格在不同时期下所发生的细微变化,从中找到改善他们不好人格特质的路径,进而不断去完善他们的人格,实现心理健康发展。
四、家校合作理念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前面论述中我们确定了内在需求和人格特质两个基本着眼点,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基于学生内在需求来展开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从了解人格特质出发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都需要有学生家长和参与。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一个较为可行且成熟的家校合作模式,比如由家长提供家庭生活环境和自己的教育背景,提供学生的成长经历,提供学生主要的日常活动,从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学生的兴趣取向,以及他们所接触的主要生活人群;然后由老师结合学校教育内容和任务,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方案,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能够结合学生人格特质去为他们设计切实可行的成长路径;最后在家长的配合下制定一个心理历程档案,可以以月为周期,也可以以季或年为周期进行定期测试,设计出学生的心理变化曲线图,针对曲线“低谷期”去分析影响学生心理的内外在因素。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掉人格的先天性因素,谢尔顿的体型说讲人格分成内胚型、中胚型和外胚型,其中,内胚型又叫内脏型,此类学生的人格特征表现为舒畅、闲适、乐群;中胚型又叫肌肉型,此类学生的人格特征表现为好活动、竞争、果决;外胚型又叫脑髓型,此类学生的人格特征表现为压抑、约束、好孤独。可见,个体人格类型早在母体孕期就已经开始逐渐形成,针对先天部分的人格特征,我们很难通过后天教育完全改变,比如将外胚型人格转变为内胚型人格,但如果教育方法得当,人格特征是可以受外力作用而被影响的。而若想实现这些,就必须有家长的参与,只有家庭教育才是能够影响学生人格特征和心理发育的重要“外力”。
结束语: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解决学生当前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帮助他们汲取更多的正能量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正确认识自己人格存在哪些不足,以及如何去弥补。个体内在需求和人格特征是心理学领域中比较重要的两个方面,个体在社会中所表现的一些行为都与自身潜意识中的需求和欲望有关,而他们表象层行为的背后更是隐藏了其独特的人格特质,所以若想真正实现以人为教育,就需要学校和老师能够在实施教育时不断去挖掘内在因素,从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光亭,孙嘉.家校合作理念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教师,2020(16):9-12.
[2]陈源声. 家校合作理念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