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琼
横县校椅镇东圩村委小学 530308
摘要:在许多数学课堂教学特别是小学低学段数学教学中,使用学具只不过是流于形式,为了用而用,或者仅是因为存在学具而去随意使用,没有过多去研究并充分利用其价值,使其效益在课堂上达到最大化。故而,教师教学中应该让学具操作得到最大程度发挥,瞅准时机与其适用内容,合理选择学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低学段数学教学;数学学具;适时选择
引言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学具的使用是否真的很有必要,什么时间、怎么使用才能够发挥其最大效用?这些问题都值得教师们深思。虽然数学学具的使用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并非每一节课都需要,也并非使用了数学学具就一定能够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也不是每一个学生都适合使用学具,只有适合才是最好的,才能够发挥其最大效益。教学中,学具的使用只不过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在教学中,学具使用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手脑并用进行创造性的数学学习活动,并在此活动过程中进行脑部运作,发挥思维品质,加深脑部对知识的记忆。因而,只有在教学中能够合理选择使用学具的时机及其内容,同时在学生使用学具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和使用结束之后的多元化评价,才能充分提高数学学具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一、初次接触的内容,使用学具
在小学低学段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多少的数学知识基础,许多教学内容都是初次接触的,无法通过类比学习获得新知,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当然,这样的安排是符合教学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学情认定和认知规律的。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这是第一次科学且系统地学习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授课中,一定要特别注意数学知识从“生活化”向“数学化”转化的过程,而这样子的过程使用数学学具中是最好的途径,让学生在学具的使用过程中,对知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理解。
比如,在学习数字“1-10的认识”中,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数”这一概念,看着十分简单的内容,实则里面涉及的学问很多,如果没有具体直观的数学学具的辅助,低学段的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对于数的大小概念难以捉摸,难以掌握十进制表示数的方法,也就难以进行以后更深层次的数学学习。此时,只有通过数学学具的具体操作,比如借助手指理解,“1”为一根手指,“2”为两根手指,让学生直观认知,明确“2”比“1”多了一根手指,从而明确“2”与“1”的大小关系,才能建立数的初步表象,以此类比,为后面更深层次的学习夯实基础。
二、算理教学中理解算理时,使用学具
“数与代数”一直是数学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且是常见的数学形式,尤其在低学段数学教学中,它占据着十分巨大的比例,特别是计算性的教学,所以“数与代数”成为低年级数学课堂的重点内容。在计算教学中,初步懂得数学运算法则是教学中的第一个阶段。而此时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其年龄、心理、学情特点和认知规律,很难通过一个教师的讲解或者是自学课本上的运算法则来理解算理问题,此时就亟需依靠操作数学学具来理解。
比如,小学低学段学生在学习加法中的一个难点“20以内进位加法”,它是学习所有进位加法的基础,故而成为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重点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通过直观可感知的数学学具,让学生可以一边观察一边学习,边看边说,加深脑部印象,从而在今后类似问题中,脑中能不自觉形成自主操作的过程,让算理知识具有更为形象的表示形式。
三、进行解决性问题教学时使用
解决性的问题在数学学习中,属于较为高级的学习内容,同时也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相对而言,对于学生脑部思维活动的要求更高更广,是更抽象的存在。小学低学段学生解决性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何运用数学这一方面,它不需要学生整合多类知识,也不需要过于综合性地运用。但由于此阶段学生对于数学语言,数学情境以及题目所包含的数量关系理解具有盲目性,假如在教学之时没有借助学具进行理解,就很难找到更加恰当的方法来解决。
比如,在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用数学”课本中,学生刚刚理解了( )比( )多的意思,明白此类问题要用减法进行解决,突然就要学生根据题目的相差关系来求出其中某个数,这个时候的学生是很茫然和不知所措的。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学具将二(1)班和二(2)的小红旗数量分别摆出来,在此过程,理解“二(2)班比二(1)少3面”即为“二(1)班比二(2)班多3面”通过小红旗的使用,对于究竟谁比谁多的问题有了直观形象的理解,让学生回到前面理解的内容,利用()比()对的知识,再根据摆出的小红旗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四、进行图形认识教学时,使用学具更形象
空间几何体是由多个平面几何图形组成的,而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其实就是接触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空间几何体,故而平面图形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低学段数学学习中,所学的平面图形无非就是日常所见的多边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点、线段等,这些知识都得建立在学生日常活动基础和生活经验上,对于平面图像的认识需要通过操作、试验获得。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物体颇多,对于此类图形组成的空间几何物体并不陌生,但也很难能够有在数学知识方面的认知,没有站在数学角度上的理性认知。因而,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借助学具操作,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对各图形进行比较,建立立体特征。在教材配套的学具中,也有长方体、正方体、椎体模型,但是规格都比较小,在授课之前,教师也可提前配备一个较大的纸箱,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再与三角形进行比较,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具备了观察、发现、猜测与对比认证等行为,对几何图形有了更形象的认知,初步形成空间观念,也会在日常生活碰到此类图形之时能够站在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
结语
总人言之,低学段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学具的使用问题值得广大教师深思。无论是课堂教学内容,还是小学生年龄和学情特点,都会影响课堂中学具的使用情况及其效果。所以,在学具的使用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做出适当决定,合理选择学具的使用时机及内容,让学具的使用效益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单明娟. 低段数学课堂学具操作的策略[J]. 数学月刊小学版,2016:31-34.
[2]沈正会.怎样操作才是真正的操作[J].中小学数学,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