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阅读,探“红色经典”魅力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7期(下)   作者:张淑惠
[导读] 名著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
        张淑惠
        浙江省温州市 瑞安市安阳实验中学
        摘要:名著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教师可以在比较阅读为语言建构搭建平台,让学生形成文学素养,最终让红色文化得以传承。笔者以《红星照耀中国》教学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关键词:《红星照耀中国》;对比阅读;
        正文: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理解与传承,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学生阅读名著的最终目的,是掌握如何传播信息的智慧[1]。这种传播信息的智慧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通过剖析文本言语奥秘,提升思维、审美后慢慢形成的。《红星照耀中国》是八上必读名著,没有语文老师的指导,此书很容易被学生当作红色知识的读本。如果教师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必可实现该作品价值最大化。
        1.在原著和跨媒介阅读对比中,形成对文本语言的兴趣
        语文课标提出“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2]随着时代的发展,阅读媒介不再局限于纸质书籍,所有可读可视可听的电影电视、视听App等,都可成为我们获得信息的渠道。
        《红星照耀中国》涉及丰富的历史知识,但对学生而言其文本直观性、形象性显然不够。为提升阅读效果,笔者引导学生欣赏相关影视作品(《国家记忆》“毛泽东与斯诺”系列,《大揭秘》“毛泽东与斯诺”,电影《红星照耀中国》等),帮助学生形成时空观念。在此基础上再读名著,学生自然很快融入其中。
        当然,观看影视作品不能替代原著阅读。笔者引导学生思考:《红星照耀中国》在豆瓣读书上的评分高达8.9,可电影《红星照耀中国》在豆瓣的评分仅为5.6,是什么原因导致两者评分如此悬殊?有学生发现:原著中作者语言表达形式非常丰富,他时而用报道的口吻叙述自己在苏区的所见所闻,时而描写陕北民俗风情以及军民生活,加深读者对地理面貌和社会文化的了解,将抒情寓于含蓄的议论中,触发人关于理想、革命和正义的思考。而这些都是影视作品在拍摄时很难呈现的东西。
        在比较探究中,学生将更多目光聚焦在原著语言表达上,他们发现作品中有真实严谨的观察记录,有详细逼真的情景描述,有爱憎分明的情感指向,有危机重重到化险为夷时行文节奏的变化。因此,将影视作品展示方式和原著片段进行对比,这样的感知让学生对作品语言有了新感觉。
        2.在不同译本的对比中,辨析语言表达的适度
        《红星照耀中国》翻译者的语言功力对作品影响非常大。对比阅读不同的翻译作品,能刺激学生语感,激发学生思考。
        八上教材p66董乐山译本:
        红军在地球上人口最多国度的腹地进行着战斗,九年以来一直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


        复社版译本:
        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一个国度的正中心,那些天国的红军在那里战斗,九年
        以来,被新闻封锁和外界完全隔断,其封锁之紧,正同一座石头的要塞一样。
        课文40多字,复社译本近70字,传递的信息几乎一样,显然复社译本要啰唆得多。“和外界完全隔断”与“封锁之紧”语义重复,“正同一座石头的要塞一样”显得拖沓。当然,只让学生停留在发现的基础上还不够,还应引导学生在发现的基础上作自我语言建构:选取复社译本语段,辨析之后改写,并写出改写的理由或评价自己改写的和原译哪个好、好在哪里。
        如:在他们背后操纵的无疑是蒋总司令,因为他企望把他的独裁扩展到西北,不但消灭共产党,而且击垮或消灭杨和张的部队—显然,蒋介石认为,在这三幕精彩的政治军事剧目中,只有他自己了解其中的端倪和策略。
        有学生这样改:
        他们的背后当然有手段厉害的蒋总司令在牵线,他要把权力扩展到西北,不但肃清共产党,且击垮消灭杨、张的部队。蒋介石当然认为,在这三幕精彩的政治军事剧目中,只有他成竹在胸。
        学生自我评价:我的改作更加简洁,原译文中的“独裁”“操纵”“端倪”作者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写,作为中国革命的观察者,作者应该中立地呈现观察对象的情况,从而增强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
        3.在不同纪实文本语言的对比中,领略语言表达的准度
        《红星照耀中国》中作为纪实性很强的报道作品,和其他普通纪实作品相比,更能见出它的语言特点。如王树增《长征》(人民文学出版社):长征跨越了中国十五个省。翻越了二十多座山脉,渡过了三十多条河流。在总里程超过两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始终在数十倍于己的敌人的追击、合围中,遭遇的战斗在四百场以上,平均三天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不但要与重兵“围剿”敌人作战,还需要平均每天急行军五十公里以上。
        《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关于长征的统计数字是“触目惊心”的。“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发生在路上某个地方,总共有15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路上368天,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在夜间行军上。息下来的100天--其中有许多天打遭遇战--有56天在四川西北,因此总长5000英里的路上只休息了44天,平均每走114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即近24英里,一支大军和它的辎重要在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上述文字,前者是粗略描绘,后者是精准说明。“15个整天”“368天”“总长5000英里”等数字的使用,突出了行军路途的艰难,增加可信度和报道的准确性。“可说近乎奇迹”等表达了作者对红军精神的褒扬,态度鲜明。整段文字没有华丽的修辞,质朴平实,与红军质朴的风貌一脉相承。
        综上可见,多重对比可以推进名著阅读,同时让学生更好地领悟红色经典的语言魅力和思想内涵。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新课标和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8(02).
        [2]温儒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