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7期(下)   作者:何潍 徐源松
[导读] 众所周知,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当中唯一没有出现过文化断层的国家
        何潍  徐源松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四川绵阳621000)
        摘要:众所周知,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当中唯一没有出现过文化断层的国家。夏商周的文化起源,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唐诗宋词的绝代风华,都使我国积累了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文明向心力。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其必须要在社会发展中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力。高等学校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发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需要,也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引言
        高校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但是,随着教育改革和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高校美术生的整体文化素养偏低是公认的事实。重专业,轻文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甚少,导致美术创作内涵幼稚,阻碍了自身艺术道路的发展,更使高校失去了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使命。因此,在高校美术教育的课程改革中,从文化承载视角,以鲜明的文化传播为导向,走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之路势在必行。高校美术教育需要其在传授专业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中西多学科优秀文化的传承职能,不断结合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进行新的有效路径与方法的开拓,从而发挥高校教育的社会价值和教师的引领创新作用。
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学校美术教育的积极影响
        传统文化,是将一个文明中所有个体连接起来的关键纽带,在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代社会环境中,一方面,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所有工作内容都为经济发展让路,致使传统文化在社会中的存在感日渐薄弱;另一方面,现代信息领域取得巨大突破,互联网逐渐走进千家万户,开放性的特点使其可以容纳各种各样的思想,人民群众的思想也向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传统文化也有了更多角度的解读。大学生作为受到高等教育的优秀人才,是国家的栋梁之材,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但是大学生生活在现代环境中,日常生活中较少接触传统文化,再加上互联网多元思想的影响,导致大学生普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小,对民族和国家的认知不够明确。而在高等学校美术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可以有效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让学生深刻感受我国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从而催生学生的民族荣誉感,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并在此基础上显著提高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学生愿意为国家富强和文明强盛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高等学校美术教育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提升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
        想要真正将中华传统文化有效应用到高校美术教育当中,就必须提升教育者的开发和应用意识。当前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仍然以西方美术教育为主要内容,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应用和传承是很少的。在这一发展背景下,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中华传统文化引入课堂,全面推动教学的改革与发展,真正将中国特色和民间特色以及文化特色融入高校美术课堂,融入高校美术教学体系中。在开发和应用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民间美术作品的特点,还要关注艺术作品的发展。准确地说,不仅要了解国画、水粉或水彩等,还要有意识地去了解具有多样性特色的民间文化,比如剪纸或泥人等。当前的美术教育仍然存在“重洋轻土”的现象,需要教育者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引入美术教育,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开发美术文化专题教学,推进文化板块教育
        在高校进行美术文化教育,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感悟到一种文化的艺术魅力,在文化世界的感染中,实现多元的美术教育推进,在多元的美术世界中,让学生感动。

在主题教育中,推进学生对美术审美的教育,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一种高校美术教育中的文化主题,如“中国传统的美术文化”“中国的美术发展史教育”“中国的美术推进教育”等,在多样的主题设计中,实现美术文化的不断更新,从而改变一种文化设计的发展。在美术专业文化教学中,不仅要弘扬中华民族的美术文化传统,还要学习西方古今优秀的美术文化,走中西融合的学术研究道路,科学推进我国文化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改革。高校美术教育与人文课程之间的关联是密不可分的,构建两者间合理的方式方法是一个迫切的任务,只有遵循其原则性和工具性原则,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强调美术的历史性、时代性和科学性,打破传统的知识讲授和技能训练,引导学生思考美术与社会、自然、人类、政治、历史等的关系,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齐驾并进的能力。教师选择优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美术作品进行赏析,从视觉形式上的欣赏上升到文化层面的价值引导,讲述作品背后画家朴素的思想品德和审美取向,进一步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精神与品格,从而使学生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创作出大文化、大艺术的作品。
        (三)加强实践活动和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
        传统文化,可以是书面的语言文字,也可以是巍峨挺立的古建筑群,还可以是名川大河的一缕清风。高等学校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群体的传统文化素养,加强传统文化在社会层面的继承与传播,不能够只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更要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实践活动中。对于高等学校美术教育来说,最为常见的教学实践活动就是写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故宫进行写生,给学生讲解故宫往事,让学生感受中华文明历史的厚重感;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去当地的名胜之地进行写生,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当中,每一处名胜之地都和文人墨客结下了不解之缘,或是留有大量墨宝,或是留下名人趣闻,当岁月更迭之后,就成了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教师还可以邀请民间手工艺人到学校进行讲课,给学生讲解民间手工艺的构造和发展历史,让学生见识古人先贤的伟大智慧。
        (四)加强高校美术文化交流,推进文化内涵建设
        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共享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高校美术教育迫切需要加强学术交流,拓展核心专业外的视野,这也是推进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一个途径。通过美术文化交流,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吸收各个地域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推进各种有益文化在美术中的渗透与发展,达到繁荣传统优秀文化的功能,有利于自身整体文化素质的提升,促进美术文化知识的掌握。同时,与国外美术院校或美术团体进行艺术上的交流,是中国美术在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可以取长补短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真正有效地维护世界文化艺术的多样化发展和繁荣。
结束语
        在当代经济社会当中,一切向着经济效益看齐,国家现阶段发展的重点也在物质文明建设上,而传统文化不能够直接产生看得见的经济效益,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忽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日渐完善,工作重心逐渐向着精神文明建设偏移,大国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建设工作也逐渐提上日程,整个社会都在呼吁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高等学校在教学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似乎是一种必然。绘画自古就是我国的高雅艺术之一,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并且在漫长的时间中已经形成一个成熟的艺术体系,传承与发展中国绘画文化是必然趋势,对我国高校教育具有极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谭红梅.文化承载视角下高校美术教育课程改革路径探索[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1,38(01):136-138.
        [2]杨成品.高校美术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大观(论坛),2020(11):131-132.
        [3]罗黔军.传统文化在高校美术教育改革中的思考与探讨[J].农家参谋,2020(16):195.
        [4]刘先凤.文化承载视角下高校美术课程改革研究[J].美与时代(中),2019(08):113-1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