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莉
重庆市江津区支坪初级中学校 402278
我脑海中闪现出了我自己曾经经历的一堂语文课。
那节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化石吟》,因为教龄长,我曾经上过好几次了。我准备用一课时搞定这一课,原因是:字词不难,观看PPT图片方便,练习朗读也花不了多少时间,诗歌的内容要点稍微提炼一下,实在不行就直接讲解,学生记笔记了事。其实,这跟我平时的教学观念是一致的,考点不多,最多考几个生字词,科学考古的问题对学生现在来说距离又太遥远,学生学不学,对考试的关系不大。
于是,我针对农村教育环境以及应试教育的观念,我预设了如此简单的教学程序:
1、PPT展示准备的字词,完成知识目标一,检查掌握情况。
2、PPT电脑中的关于古生物的图片,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领会.然后指学生朗读。
4、逐一提炼每节诗的内容,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课堂似乎在我的预设中稳重地进行着。窗外有点冷,学生们在勉强而努力的配合着我的进程,像往常一样,他们在努力的记着笔记,但我感觉孩子们的热情之火还是抵不住深秋入冬的寒风习习。有几个顽皮的孩子走神了,在桌下嬉玩。这首诗好像真的与他们的关系不大。
课堂进行到第四环节了。时间不多了,我开始自问自答同时板书:
1-2节首尾圆合:问句引发想象
3-6节收放自如:主体具体抒写遐思内容
7节:回应
同学们忙碌地记着笔记,只听得“沙沙”的写字声。
但是,坐在前面的一个学生打破了课堂的沉默。
“老师,这首诗到底有几节?”
……
随后,很多学生都发话了。
“你说有7节,可我数了只有6节,这首诗的1、2节到底是怎么分的?”
“从排版来看,这首诗只有6节呀? ”
……
诚然,学生的发现,让我大吃一惊,我一下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我不得不认真审视起课本来。我的“全诗共7节”,其实就是看的教参,我根本就没有想到有这种问题出现。
.png)
按理说,这首诗,段落间距是安排有的,只是一二节中间确实没有空出来。从编排的空间设置来看,前六句为第一节的可能性不大。这应该是教材编排时出现的失误。
我感觉我的脸开始红起来,学生在我的尴尬中豪性大发。一改以前的惟命是从,直接对我质疑起来。
我心一横,闭眼抛出了一个研究性的问题,让小组自己讨论这首诗到底应该怎么分节。
没想到,学生们一下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到讨论活动中了。
有的小组从结构内容出发,觉得第二节与第七节内容有明显的相似,得出了前后呼应首尾照应的信息;
有的小组在讨论是不是教材排版马虎了;
有的小组猜测这是不是作者的问题;
还有的同学竟然说是不是编者故意给我们留下的讨论问题……
更没想到,学生们竟然讨论到阅读写作中应该如何分段了。
“老师,阅读中,段落层次的分布有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老师,写作中,我们应该怎么分段?有没有规律可循或者技巧?
老实说,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我真的不能给出他们希望的权威答案。因为,我的的确确没有研究过这些问题。在这种情况,我决不能敷衍他们。
我说:“同学们,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对我们的阅读写作都有帮助。规律是探寻出来的,翻翻我们语文书前面那些学过的课文,看能不能归纳出一些有关段落结构设计方面的对自己有用的知识规律?”
时间在悄悄的溜走,我在同学们的积极探索中尴尬的接受着思想的洗礼。
我在想,有几个语文老师,能够利用《化石吟》这首科学诗来预设出这样一个提升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方面的教学环节?段落的设计与编排问题太大了,一节课的时间太少了,应该安排一个专项训练,下一节课继续可能都不够用吧?我在想今后,我的学生面对段落层次方面的考试问题时,他们的思维会不会比以前更成熟了呢?学生的观察力太让人震惊了,这样一群聪明的孩子,会愿意乖乖的当一个任人摆布的木偶吗?
我想到了我之前的困惑,我想到了一个有关于新课堂的词:非预设性教学。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深入,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特征就是非预设性教学,所谓非预设性教学,顾名思义,就是针对传统的预设性教学形态的弊端而创设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形态,它不仅是教学理念的转变,而且是在教学实践层面的课堂革命。这种教学形态与传统的预设性教学形态的根本区别在于:
(1)课堂的重点难点及问题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预先设定,也不由‘教参’决定,而是由师生双方互动生成,更具有现场性、动态性。
(2)思维流势不是一味由教师流向学生,而是师生相互对撞,生生相互对撞,师生互相接纳,生生互相接纳。
而我们却长时间的认为,进行教学一切环节都是先设置好的,教学目标是设置好的,每个教学环节设置时间几分钟,演示实验需要几分钟,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要设置几个问题,每个问题设置几个学生回答,如果学生答不上来如何引导到设置好的答案上来。这种教学形式实际上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的,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几乎不需要自主地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这种课堂教学不管气氛有多热烈,学生就象被摆布的木偶,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制约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特别是有些语文公开课的教学中,由于老师的表现欲望太强,对学生的期望值又低,课堂时间又短,普遍预设性较强,连课堂展示的作文小片段写作,都是课前写好的,学生只要大声的念出来就行了。这就是为什么在“2015中美校长高峰论坛——美国荣誉校长中国行广州站”活动中,“某教师上了一堂公开课,课堂上师生问答顺畅,时间把握精准,却受到否定”的答案了。
其实,教参、教辅所罗列的教学重点或难点一般情况下是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参考价值,但绝不能一概照搬。特别是语文课堂,比一般学科具有更多的不可预见性,教学重点、难点有时往往会发生转变。《化石吟》这首科学诗,课堂的重点可以涉及到段落划分与设计编排的问题上来,是很难预见的。我想:当面对一些无法回避或可以回避的课堂意外产生时,如果我们老师能善于捕捉这些动态场景,巧妙运用到教学中,也许这一次次的意外,会成就一次次的课堂精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