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中的三门艺术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8期   作者:郗 波
[导读] 六年两届的班主任工作,当孩子们的背影远去,一切都在马不停蹄中逝去的时候,

        郗 波
        乌海市第六中学 内蒙古 乌海 016000
        六年两届的班主任工作,当孩子们的背影远去,一切都在马不停蹄中逝去的时候,停下脚步,心生怅然。头一轮的三年亦步亦趋,只有经历,这三年经验尚浅,却不乏探索与困惑。本文主要基于这六年班主任工作的体会,把班主任工作视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工作,凝练出达成一个优秀班主任的三条修炼之道,权当对这六年内心彷徨与挣扎做一注脚。
        列夫·托尔斯泰在《什么是艺术》一书中认为:“在自己心理唤起自身感受的一种心理情感,然后应用动作、线条、颜色、语言等表达的形式将这种情感传达出去,以便旁人也产生那样的情感,这就是艺术的活动”。艺术作为情感的传达,正是我对班主任工作的本质认知。班主任工作同样是有意识的借助某种巧妙地方式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学生,而学生能被这些感情所感染,在心理共鸣中体验情感并产生认同。所以,在我眼里,班主任工作就是一门关于艺术的工作。具体而论,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语言沟通的艺术,是管理的艺术,是爱与智慧的艺术。
        班主任工作首先是一门语言沟通的艺术,讲究共情、达理、知变、有度。相信每一位班主任都深知其要,组织管理班级事务,沟通协调包括校内外的各方教育力量,作为德育主要负责人的班主任,少不了无处不在的谈心谈话,这些都离不开语言沟通的运用。表达沟通的能力或许是班主任甚至教师最核心的工作能力之一。很不辛,我是一位不擅长表达的老师。不散发幽默的语言魅力,也并无简洁明确的表达力量。所以在表达上,我开始努力的方向,正是一个普通人再普通不过的沟通要求,即通情达理。通情不易,达理更难。我有一些做法和思考,和大家交流。
        口头不行,书面来补,扬长补短,共情为要。给新生的一封公开信,班级通报、公示、班级日志、周记、微信群内的各种通知提醒等等,这些都是常用的书面沟通。于新制度的公告,关键时间节点的祝福鼓励,表扬通报,典型事件的警示通报等等,我多会草拟一份正式的书面文样,远比自己笨拙的口舌更能共情。口头沟通呢,也非要历练不可。初任一个新班级,我都会要求新生完成一份个人简历样式的表格和一个自我简介,这些是我和孩子初次沟通的要参。须知沟通是双向的,基于孩子们书面提供的信息的了解,我会有计划的安排每一位新生和我做一次单独的面对面沟通。人说见字如面,可在我的实际工作中,常感到孩子们在书面表达上的敷衍和不信任,远不如面见面谈的效果好。如在一次和孩子交流中,当我问及父母平时谁对他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更操心时,孩子说爸爸。我顺嘴就提到了妈妈平时工作很忙么。孩子略有沉疑后,告知爸妈离婚,他跟爸爸。我看了下手里的表格,其中是否单亲的选项并无勾画,父母信息也是全的。光看书面信息是无法判断父母婚姻状况的。但我知道,当我和孩子坐下来交流时,当我用真诚柔和的眼神,表达关心关爱时,因为共情,孩子是接收到这份亲切的善意,并就此产生信任,并向我倾诉了。这是书面沟通远不能及的沟通效果。
        共情之外,谈话还要达理。特别是在批评式教育中,谈话无形变成了说理,也具备了裁决说明的分量。说理要有理,更要有据,孩子们内心对平等和公正有着天然的渴望和诉求。如果无理无据,也就失去了信服,更别提认知错误,转化教育了。要做到有理,班主任一定要用心倾听,“是的”、“我明白”、“我理解”,恰如其分的给出这些回应,可以让孩子知道你在用心听,并在换位理解,继而产生继续说下去的信任。要做到达理,班主任还要能够独立判断,孩子们很多想法会有偏见和误解,需要班主任审慎对待。
        班主任在谈话中,要知变通,同一个错误,也要对不同的孩子展开调查,根据孩子的个性心理特征做出不同的态度和处理,有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的,也有循循善诱情绪疏导的,在没有找到适合的批评方式时候,不如耐心倾听,静观其变,这样因势利导,才能真正引起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共鸣,这也是一种因材施教。
        班主任在沟通中,要有度,既是力度,也是温度。批评教育时的适度性即是如此。批评中始终保持中立,态度上是温和的,原则上应该是坚定的!班主任工作繁重,压力大,不要被个人的情绪干扰,该坚持的教育原则,也要把力度放大。更重要的是班主任要敢于承认错误并改正,自始至终都能坚持公平与正义,为孩子们秉持良善与正义的信念保驾护航。
        班主任工作还是一门有关管理的艺术。

每位班主任在管班治班中都会形成自己的管理方式、模式,并不断结合各领域管理理念创造更新,最终表现为运用一些措施方法来实现其管理目标的柔性实践活动。理念恒有,手段常新,难得的是彼此的互鉴学习。我在班级管理上还是新手经验,偷师学艺,分享一招半式,大家切磋。
        一是坚持制度管人,实现自律。在对学校统一管理要求的基础上,班级会在班委主持下讨论并制定一系列班内制度。分小组讨论,从各类方案的提出到集体议决,人人都是制度建设的参与者也是认同者。一旦发现管理漏洞,就会自动启动制度制定程序。几乎班里大小事务都有制度化的约束和奖惩。现在班里一些有特色的制度,如签到制度、值日打卡制度、早读“五分之三任务达成”制度等都是孩子们讨论制定的。比如摸索多次,渐成定制的早读制度。班上的早读分两部分,一是读,二是背。早读布置除数学外五个科目,课代表会在通告栏里提前公示一周的早读计划。每日到班后也会立即在黑板发布当日早读任务。读什么,背什么一目了然。要求学生站姿,依次诵读完各科后开启自由背诵模式。完成五个科目当中三个背诵任务后,可落座完成剩余背诵任务。同时,班主任老师会抽查落座同学背诵情况。对早读未落座同学要求抄写背诵内容一遍。制度管理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千万注意,制度管理背后一定要有一个把外在强迫的他律性制度转化成内心自由意志主导的道德自律的过程。这就需要组织好班委会,班主任呢,要用表达的艺术启蒙学生,在制度制定时同时实践人人用理性为自我立法。
        二是巧施妙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比如“配套效应”的应用,对个别科目突出的“偏科生”,鼓励道:你的语文、英语成绩这么好,表示你很有语言天赋,也很聪明,政史地这样的小科目,只要你投入去学,一样能取得好成绩,加油!为了与老师的评价相“配套”,为了做好优秀这部分,学生会施以一定自我管理和控制。以期努力在行为结果上实现“配套”。再比如“互悦机制”,任何人都有可爱之处,善于发掘学生优点并用真诚的态度去赞美,去表达你的喜欢。学生会感受到自己受到了认可和欢迎。喜爱可以吸引喜爱。喜欢和被喜欢是可以互为因果的。这样一个良性关系,或者说一个受学生喜爱的老师,恐怕在教育管理上不会太糟心。
        班主任工作归根到底,就是一门爱与智慧的艺术,请抱定“人是目的”的信念。我们的学校教育,至少是我所在的学校教育依然逃不过分数、升学率、名校的窠臼。追求这些实质都偏离了教育的初衷和教育真正的价值导向。考试无常,分数也只是枯燥的数字,学校更不应成为“高考工厂”。问问孩子们,学习是为了什么,多答考大学,考好大学。考大学呢,又为了什么,又答找好工作,挣很多钱。不及追问,我们的孩子上大学选专业的时候,眼里也只有这个专业就业如何,能否赚大钱,至于自己的人生理想恐怕早已不是选择的标准。实实在在沦为了金钱的工具。然而财富只是实现人自身目的的一个手段而已,什么时候我们已经把手段当做了目的,又把目的变成了迷茫。我们追求做人做事的正当性,动机要放在人自身上面,只有把人本身当做目的,我们才能获得每个人真正意义上的彼此尊重,才拥有真正自我选择的权力。而我们的教育应该教给孩子们如何考察生活,如何理性的生活,如何认识你自己。当我们的班主任将德育量化成分,把规定男生只能留圆寸发型的学生手册奉为圭臬,为班级考核排名而争分论奖时,我们何尝不是学校的工具。“人是目的,不是工具!”,感谢康德的至理名言,感谢人类拥有的那种“内在于我们所有人当中的、毫无差别的理性能力”。我想自己能成为这样一名理性的道德实践者,所望学生亦然。
        参考文献:
        [1] 王慧琴,李华. 班主任工作艺术的研究 [C].《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宄》总课题组科研成果集( 第十二卷)
        [2]杨国华.高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批评性谈话技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3]赵颖征.班主任的沟通艺术[D].河北大学,2013
        [4]刘道玉.教育问题探津[M].北京出版社,2019
        [5]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华东师范大学,2013
        [6]周濂.打开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学课[M].上海三联出版社,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