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丽
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马桥中学 ,云南省 玉溪市6531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越来越在教育领域站稳脚跟,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界都开始高度重视通过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以及将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需求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还是十分重视与人本身的成长和发展相结合。在现代教育中,学生自身因素开始在影响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占据越拉越重要的位置。本文将从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教学出发,分析和探究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方法策略,为今后的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贡献些许思路。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在应试的束缚下,往往都是非常机械地将学科知识直接灌输进学生的头脑中,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累加,而并非对知识的理解,分数和排名是决定一切的衡量标准。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加强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但却忽略了学生的身心成长和个人发展,强调对学生文化知识的教育,忽略其个人道德心智的提升。那么历史学科,如何利用好新课程改革的东风,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习自主学习首先便应该以学生兴趣作为引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需要注意的是,历史教师应该注意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而非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二者看似一致,实则区别很大,历史学科往往还是存在应试成分,且仅仅只用一个课程标准去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往往容易让学生陷入课程标准的方框中,无法树立正确、全面的大历史观。因此,历史教师应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热爱历史,而非历史学科。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把沉闷的课堂教学转变为灵活的课堂氛围,把被动地听转换为主动地学。创设情境要求历史教师首先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导,选择符合学生心理认知和学习需求的教学内容进行历史情境的再现。基于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历史往往都是过去的事,年代久远,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脱离,学生对于历史故事和人物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无法回到历史现场去感受历史事件的发展和人物情感的变化。因此,课堂上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历史,将学生带入进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时代的虚拟想象情境中,促进学生对历史故事的情感感受和体验,真正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例如,教师在讲解《秦统一六国》这种故事性稍强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充分创设一个历史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由同学分别来扮演秦王,感受秦王一统天下时的历史情境和心理,让学生充分研读教材,进行创造性演绎,在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历史学科的学习基于学科属性存在浓浓的时代特征,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具有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思想习惯,都包含了这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进程[1]。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掌握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历史进程、社会变迁由于内容复杂庞大,会存在很大的困难。这就要求历史教师需要在实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善于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缩小初中学生和历史教学内容之间的鸿沟,不仅要如上文所述,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历史”,还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让“历史”走进现实生活,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新的思路。首先,历史学科具备浓厚的文化底蕴,其中所包含的人文景观以及人文情感非常丰富,除了历史课本,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历史资料进行不断地扩展,其中就包括历史图片资料、音视频资料以及历史文物资料,这也就需要历史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内容的教学,收集整理课本内容相关的音视频、图片素材,在课堂上进行充分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其次,历史教师还可以依靠丰富的影视资源帮助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文情感进行理解和感受。很多学生对历史学科提不起兴趣在于其内容庞大、细节繁杂,无法充分进行有效记忆,但通过影视作品进行历史故事的了解和学习,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人物情感和故事发展脉络。最后,历史教师还可以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将课堂搬至户外,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或景点等进行实地教育,这样可以比较直观地让学生体会到历史故事发生的场景,让学生充分沉浸在历史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促使学生进行理解和思考。
三、优化自主学习策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需要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优化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这就需要历史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并且合理地布置课后巩固的学习任务,优化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整体机制,将课上课下进行联动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效率。优化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首先需要历史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的能力,这就有赖于课前预习过程。历史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阅读,并且以问促思,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充分的思考,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补充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思考问题,解答疑惑帮助学生梳理其中的因果关系,构建起历史学习的因果逻辑,进而到达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真正理解[2]。课前预习中的阅读和思考有助于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学会自主查疑解惑,学会分析和构建知识体系。其次,是锤炼学生对知识的提取和迁移能力,这便需要依靠课后巩固进行锻炼。历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和知识吸收情况,进行学习任务的布置,帮助学生对历史课堂内容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取知识且利用其解决实际问题,完成知识的吸收和迁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学科富含纵横古今的教学内容,纵向看涵盖了从古至今各个时代的所有事件和人;横向看蕴含着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等各个方面。学生通过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可以纵横古今,由古论今,横贯东西,纵穿中外,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是学生走进历史世界,开始接受历史教育的起点,历史教师首先便应该在起点位置规避掉传统机械学习、被动学习的弊端,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华倩.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J]. 新课程教学, 2020,(09):44.
[2]许春妹.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探究[J]. 考试周刊, 2020, (03):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