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彦军
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第三中学校 032600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以更加科学的眼光去发现和分析常见的语文现象,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强化学生语文综合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学生语文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在实践方面加强对其的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全面培养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素质教育
引言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技能和知识运用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可以促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了解人文思想和社会价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原则
(一)互动性原则
过去教师主导着课程教学活动的实施,虽然可以保证教学进度,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发展,使得学生过度依赖教师。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会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渴望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与互动,进而更加透彻地理解文本主旨。因此,教师要积极强化师生、生生互动,鼓励学生结合文本阅读状况,将个人的独特见解表达出来。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能够帮助学生深刻感知文本情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系统性原则
语文教学涵盖较多的环节,包括写作环节、阅读环节等,这些环节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语文教学的整体。过去语文教师容易分割这些环节,导致阅读、写作之间的协同作用得不到发挥,制约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师需革新思想观念,打破板块之间的界限,融合与渗透不同的教学板块,充分发挥板块之间的促进作用,增强语文课堂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二、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
鉴于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的提升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中的重要作用,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教师需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
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其知识的关联性和综合性较强,往往需要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下,进行问题的处理和分析,实现教学成效的最优化,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可以将本单元的主题定为“成长”,在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目标时,知识能力目标主要是为了掌握在课文中有关作家与作品的常识,且掌握其描写方法与修辞方法等知识,并熟记课本中的生字、词与音、形、义,对情感色彩较强的精彩语句需要重点研读与揣摩,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促进学生语言感受能力的提升。
(二)合理把握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
教师不仅应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还应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自主探究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教师应该选择更加高效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实现对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地把握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加以总结分析,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空间。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促进学生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合理运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也可以通过各种比赛的方式,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更加深刻的剖析。例如,在教学诗歌《我爱这土地》之后,教师可以组织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求胜欲,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更加投入对诗歌的赏析。
(三)注重文化传承与理解
传统文化凝聚着古代先贤的智慧与精神,将其渗透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和自觉性。近些年来,西方文化的涌入对青少年思想造成了严重的侵蚀,因此,我们应积极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念。语文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挖掘出来,有效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一方面,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人文价值,利用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有效熏陶和感染学生,显著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例如,学习《散步》一文时,教师可综合运用自主朗读、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反复揣摩,将文本人物所展现的人性美挖掘出来。文章虽然只是对散步这件小事进行了描写,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孝顺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能够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结合教学实际,优化核心素养培养的流程。因此,本文紧密结合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从小组合作学习、生活化教学、导学案设计、反思教学四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策略,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天瑜.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227.
[2]洪庚林.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7):161—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