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潇潇
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 325000
摘要:“罗山小耕园”是位于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的校外劳动实践教育基地。新课改后的小学教育事业中对小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加,但是学校和学生家长以及小学生自身对于劳动教育重视度不足,借此机会,学校开发研究“家校协同”教育理念下的劳动课程。本文对小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作为切入点,研究开发四个方面的家校劳动课程,以“罗山小耕园”为主要实践基地开展。
关键词:小学生;劳动教育;家校协同
前言
“罗山小耕园”这一劳动实践基地本身设置针对不同年级的小学生适合的劳动场所以及劳动项目,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本次的劳动教学课程开发的主要目标是家校合作完成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教师家长带领学生共同体验农耕的辛劳,明白所用食物得来不易,在实践中获得人生感悟,理解什么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家校劳动课程中锻炼小学生的劳动能力,提升劳动意识,做一个勤劳奋进的小学生。
一、小学生劳动教育家校协同教育的开展现状
(一) 小学生自身的劳动意识缺失
劳动意识的缺失,与小学生身处的环境脱不了关系。首先,小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学习第一,其他都是次要,把学习当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劳动在小学生的想法中是浪费精力的事。其次小学生本身自控能力和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就差,不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造成粮食浪费;没有主动承担劳动的责任意识,制造垃圾,弄乱物品摆放等行为,都是小学生劳动意识缺失的体现。
(二)家长家庭教育中劳动意识不足
家长对于劳动教育育人功能认识存在偏差,对劳动和教育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理解。家长一般都会包办小学阶段孩子的一切家务,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局限于孩子的学习成绩、课外学习上,家庭教育中给孩子灌输的重心是学习。家长这样长期的溺爱,保护孩子,不重视劳动教育,久而久之会造成孩子在日常生活作息上缺乏独立自理能力,缺失良好行为习惯。
(三)社会对学生劳动课程重视不足
社会整体意识不到开设劳动课程对小学生的重要性。大部分中小学校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劳动技能教师,也没有开设劳动课程,小学生受到的劳动教育都是以上课代替劳动,理论代替实践。大部分的小学教师在学生犯错时会用劳动作为惩罚,导致小学生对劳动产生抵触心理。社会上为劳动专门建立的劳动课程实践场所缺失,小学内部几乎没有让学生进行劳动课程实践的场地。
二、“罗山小耕园”之家校劳动实践课程构建
(一)家校合作,开展蔬果种植课程
在罗山小耕园的劳动课程构建上,选择家校合作的方式展开。在种植前,学生与家长做好沟通,共同商讨选取适合土壤、季节的种子或树苗,计划怎样开展蔬果种植劳动,让家长参与到课程的构建中来;种植过程中,家长与学生可以分工合作完成蔬菜种植,设计浇水和施肥的时间,增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培养亲子合作的感情。
蔬果种植是一个劳动过程,小学生平时接触的少,但是真正接触起来就会了解食物生长,再到自己的餐桌上是怎样一个复杂的环节,而且在蔬菜成熟后采摘也会获得莫大的成就感。这些感受会促进小学生理解劳动的意义,日后的生活中也会珍惜粮食,不随意浪费。
家长在其中扮演的是教师也是家长的角色,带领学生共同完成蔬果种植课程,由于我校地处温州茶山,部分当地家长有种植杨梅、瓯柑的经验,班主任通过对学生家庭情况的了解,在种植前邀请有种植经验的家长来讲解怎样蔬果种植的方法,家长教学会让小学生更有新鲜感,注意力更为集中,在听讲和随后的种植栽培时更精细。因为小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也想在自己家长面前表现的很好获得称赞,运用小学生这一心理活动来设计蔬果种植的家校合作劳动课程。
(二)自主耕地,学生亲身体验劳作
小学生自主耕地环节的设立是为了让小学生体验真实的劳作,耕地是农业种植前都要进行的步骤。事先找当地耕作技术强的家长来对小学生的耕地课程进行讲解和指导,让小学生了解真正的耕地事宜,学习深耕细作的每个步骤。整个耕地过程要求学生们自己完成,在劳动过程中锻炼学生自主劳动的能力,体验耕地的辛劳,在劳作中逐渐明白农民栽培种植会遇见的困难,学会珍惜自己现在的生活,明白在学校学习对比农业生产是比较轻松的一件事。
从此学会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亲身耕地的体验感对小学生来说是一次珍贵的体验,从中获得的劳动教育是影响深远,可以在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上体现出来。
学生耕作的时候教师可在旁讲解中华五千年上下延绵至今的农业发展,让小学生边劳作边感受历史农耕的精神文化。种植过程中会有小学生觉得耕地困难想放弃的情况,教师要灵活运用评价机制来鼓励学生,对耕地优良的学生加大夸奖力度,让学生明白劳作是光荣积极向上的,激发学生的劳作积极性;遇见困难的学生,教师要以身作则,给学生示范怎样耕地,不断鼓励和引导学生不要气馁。加深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在自主耕地中学习劳动技巧和农具的使用,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良好的劳动观念。
(三)分组合作,团队竞争农业能手
罗山小耕园中不乏农业种植和耕地项目,教师可以提前设置好农场主手竞赛活动。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有一块“小土地”,在这个耕园中进行团队竞争。比如说设置农耕小组接力比赛,耕地最快最好的小组获得一小袋草莓种子,可以在属于自己小组的菜园里种植草莓;第二,种植蔬菜环节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参加竞赛,每组学生和家长都要种植一列蔬菜,同样完成最好的可以获得一个小花盆。分组团队竞争农业小能手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劳动兴致和竞争精神,整个团队一起完成教师布置的劳动课程任务更有成就感。与家长的合作也加强了家校合作的机能,共同锻炼小学生的劳动技巧和能力。
(四)劳作休息,食堂回味劳动成果
经过一节课的劳作,学生和家长都收获了不少蔬菜和水果,我们将部分蔬果奖励给表现优秀的学生,将这份劳动成果转化为餐桌上的美食。多余的蔬菜将会有食堂的负责人统一回收,作为次日学校食堂的菜品原材料。教师可以采用实时随处教学的方式对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在用餐前教师要让小学生们观察食堂的布景,不难发现每个食堂都会有禁止浪费粮食这样的字眼,让学生们回想劳动实践的辛苦,播种前耕地,移动蔬菜育苗、浇水、翻土,每一个步骤都彰显粮食和蔬菜的得来不易,思索自己以后要怎样对待粮食。
活动结束后,及时开展“劳动价值”的班会课,带领学生一起朗诵唐代李绅的古诗《悯农二首》,经历过农耕劳作的小学生们对这首诗的感触与平时用餐是不一样的,教师在这个时候适当提醒,请各位同学们在吃饭的过程中想想这个蔬菜是怎样种植的,怎样一步步走到我们的餐桌上。小学生经历过种植蔬菜,体验耕地的辛劳,与同学,家长一起劳作过后再食盘中餐,对粒粒皆辛劳这句话的感受是颇深的。
让学生们各自发表言论,谈谈今天劳动后的感受,以及在劳动过程中学到了哪些知识和劳动技巧。对今天收获的农业生产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做一个总结,抛出问题通过语言来引导小学生的思路。比如说:“学生们今天刚来的时候是抱着怎样的心态进行劳动的呢?”,“在劳动过程中学习到了哪些劳动技巧?种植人员教的种植技巧实践成效如何?”,“劳动过后对这盘中餐的看法?”。问题是引导学生思维的最好方式,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开阔起来。
最后,请每一位学生带着作业回家:和家长一起思考,下一步的劳动规划。让家长在学生面前起到良好的指导和榜样作用。
结语
家校劳动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在罗山小耕园里创建了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家长和学校的合作,一起陪伴学生在耕园中进行蔬果种植,体验自主耕地,学生团队竞争农业小能手,最后回味农业劳作。看似平淡的农业基础活动,有家长的配合与参与,把小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索力完全激发出来了。小学生在本次的实践劳动课程中收获丰富,提升了自身的劳动素质和能力不说,还对劳动意识有了初步的理解,规范了以往不良的行为习惯等等,小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还需要家长和学校双方的努力,共同提升小学生的劳动素养。
参考文献:
[1]贺亚峰.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探索例谈[J].新课程,2021(15):40.
[2]郭军.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与实践探索[J].新课程,2021(15):41.
[3]张玉.论终身教育视域下我国劳动教育课程开发[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1,23(01):21-28.
[4]郭敏,刘新生.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化的现实诉求与实践路径[J].中国德育,2021(05):5-9.
[5]闻静.“乐创”理念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J].江苏教育研究,2021(Z1):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