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探究

发表时间:2021/7/9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2月4期   作者:张丽君
[导读] 我国传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是现代教育必须正视的问题。
        张丽君
        遵义市第一中学 贵州省遵义市563000
        摘要:我国传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是现代教育必须正视的问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将中华文化课程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是一个很大的难点,本文主要从传统文化走进高中语文课堂探究教学的角度,阐述了语文教育价值以及传统文化意义,在语文知识点融入传统文化,通过这些素材引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价值在语文课堂上,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内涵渗透

        在现在的高中生活中,学习压力使学生逐渐产生被动的学习心理,无法深化学生的语文思维,对传统文化传承等教学内容没有多大帮助。因此,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问题,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域风土人情,领略传统文化的不同内容,逐步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弘扬民族特色。
1 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1.1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我国历史文化发展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墨客创作了无数的文学作品、诗歌、歌曲、赋、秦曲小说等,可以说,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具有对学生的文化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在高中教学中,语文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建立健全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可以将学生的文化素质提升为文学素质,理解语文的内涵。文化,学生可以帮助自己建立健全健康的人格,了解自己的社会责任,努力学习并在学校取得进步,从荀子的《劝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习这个。第一段可以让学生明白学习不容易,但人们可以坚持不懈,把学习视为终身的追求,结合历史和现代背景,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以前那种不怕困难和障碍的东西,坚持精神学习,更要重视文化学习。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学生还可以学习如何成长为一个有价值的人,通过正确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素养,综合素质也会得到提升。
1.2 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国家发展的基础在于下一代的教育,高中教育在我国文化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此期间,学生塑造个性,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通过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还可以有效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其实是我们真正想教给学生的部分。通过传承这些优秀的精神内涵,学生可以掌握和了解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未来的社会中发扬光大。
2 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问题
2.1 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不注重传统文化内容
        由于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关键时期,它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逐渐增大,除了教师应试教育思想外,只有重视学生的语文成绩,未能在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文化观念不断下降,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2.2 教师占据主导的教学地位
        在高中语文课上,多数教师是带领学生学习,使学生逐渐养成依赖教师的习惯,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发展。而且,在讲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老师没有给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时间,造成学生反抗传统文化的学习心理,无法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的渗透。
3 高中语文课堂结合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
3.1 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传统文化实际上占了高中语文知识点学习的很大一部分。大量的文言文、古诗词和四大名著,但由于高中文言文学习难度越来越大,学生会觉得难以理解,作品中的词句都是知识学生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很难激发他们对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学习效果会更好,并通过开放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加入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利用多媒体编辑技术制作新颖有趣的课件,吸引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李白的《蜀道难》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理解层次,直到学生理解文章的大意,通过让学生听一听著名的蜀道难点,在阅读的背景下,设计了陡峭山口的实时视频,再加上远山猿的独特歌声,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的理解并掌握了这篇课文,学生可以看、听、读,加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结合老师教古人爬山的难度,充分理解作者著述《蜀道难》的感情,这种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教师借鉴传统文化知识,达到课堂融合的效果。
3.2 挖掘教材内容,增强人文氛围
        高中语文课本中含有较多的传统文化文章,可以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促进学生的阅读思维。教师在教学前要深入挖掘文章内容,弄清其中所涉及的传统文化,采取多种方式了解文化内容,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将传统文化内容引入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强化学生的文化内涵,实现高效的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就需要带领学生从全方位、多层次感受林黛玉进贾府的内容,并在其中讲解传统文化,树立学生的礼仪意识。首先,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粗读来理解文章的一般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对段落进行划分,然后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思维能力。其次,通过精读,引导学生感受古老的行为规范和礼仪,增强学生的文化素质。如讲解“她只‘度锦辱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中林黛玉的座位,以此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并拓展课外知识内容“在古代尊卑比较重要,官位较高的居于上方,官位较低的居于下方,并以右为尊,《仪礼》中记载,在西墙面前而坐,面向东面,即所谓东向坐,是崇高的座位”,从而使学生明白为什么林黛玉要坐在面向西面的位置,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3.3 情境教育,深化学生理解
        我们在进行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一课时,由于课文的长度,老师通常把知识点讲完,学生没有时间思考课文以外的任何事情。因此,他们无法深入理解课文的真正含义和精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引导的方法,在课堂上,让学生在学习中,先想象一个真实的情景,然后通过自己对文章的把握,对雪的描写,仔细体会毛泽东的英雄革命情怀,再结合历史背景,毛主席为什么造这个词,让学生感同身受,体验革命时代,毛泽东提出这句话是为了面对革命形势,充分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怀,从整体上领略文章的革命英雄意境,在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典故、用帝王英雄作为文学典故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的用意,拓展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
3.4 弘扬传统文化节日,带领学生体会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在传统节日中也有重要的体现。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具有节日色彩的文章时,要讲解每个节日的风俗,说明风俗的重要性,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此外,教师可以开展以弘扬民族文化为核心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的了解,阐述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反过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会增强。例如教师应开展公开演讲活动,让学生就自己印象深刻的节日进行演讲,讲述来源、时间、发展过程等方面,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意识,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实现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加强学生的文化教育,实现新型传统文化教学课堂。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教师要掌握好方法,通过各种教育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学修养,提高语文课程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雅莉.思辨性阅读教学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中的应用研究[J].高考,2021(16):11-12.
[2]刘永江.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思考与实践[J].高考,2021(16):103-104.
[3]肖际武.探索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作用及渗透[J].高考,2021(16):117-118.
[4]李泓.寻绎指向深度阅读的学习任务单——基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实践[J].高考,2021(20):90-91.
[5]李凯军.先秦诸子散文教学中对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37):41-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