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老年患者在院内心源性猝死病因及临床危险因素 任慧敏

发表时间:2021/7/8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1期   作者:任慧敏
[导读] 摘要:近几年我们国家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正在飞快的提升,老年人口直线提升,这种情况令高血压和糖尿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病症自身的发病率开始出现了不断上升的趋势。
        黑龙江省伊春市中心医院  黑龙江省伊春市  153000
        摘要:近几年我们国家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正在飞快的提升,老年人口直线提升,这种情况令高血压和糖尿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病症自身的发病率开始出现了不断上升的趋势。心源性猝死经常是出现冠心病、心肌梗死,肥厚型心肌病,以及高血压性心脏病还有扩心病的患者。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病例生理机制是室颤和室速,临床的体现是缓慢性的心律失常或者是无脉性的电活动,这一疾病的病发非常的急、速度快,因此无法予以预防和治疗。
        关键词:心内科;老年患者;心源性猝死;病因;临床;危险因素
        引言:产生院内心源性猝死的患者住院是有心脏的病变,临床的医护工作者应该对老年院内心源性猝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去进行分析,对患者自身的生命体征和症状予以紧密的监测,假如其出现异常就应该采取相关的干预措施去救治患者的生命。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经家属同意后,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心内科收治的院内心源性猝死患者59例,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9例(67.24%),女性20例(32.76%);年龄:51―78岁,平均年龄(62.5±5.1)岁;12例伴有高血压,47例伴有不同等级的心衰。所有研究对象在入院时均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测,符合心内科收入患者标准,在住院期间进行综合治疗。
        1.2综合治疗。针对患者个体情况,进行吸氧、介入溶栓、建立静脉通路等综合疗法,为患者安排责任护士进行科学、专业的护理。
        1.3临床病因统计。对58例研究对象的完整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心源性猝死的诊断方法,58例研究对象从突发猝死前症状发作到心源性猝死的时间为5-23h,平均(11.1±3.3)h,符合心源性猝死的临床诊断标准。依据国际心脏病协会、国际心脏病学会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制定和颁布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诊断冠心病。按照1928年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制定的心衰分级标准诊断心衰。
        2结果
        2.1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病因统计。入院时基础病中,肺心病5例(8.62%),冠心病19例(32.76%),风湿性心脏病7例(12.07%),心肌病9例(15.52%),高血压心脏病8例(13.79%),主动脉夹层4例(6.90%),感染性心内膜炎6例(10.34%),见表1。心内科老年患者治疗期间发生心源性猝死19例(32.76%),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9例、陈旧性心梗4例和急性心梗6例。58例心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患者中伴有高血压者11例(18.97%),伴有不同等级心力衰竭者47例(81.03%),可见心衰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人数最多。分析58例研究对象心电图检查结果,23例(39.665%)室颤、10例(17.24%)室性心动过速、9例(15.52%)房颤、6例(10.34%)频发室性早搏、6例(10.34%)房室传导阻滞、4例(6.90%)其他,可见室颤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人数最多。
        2.2心源性猝死的发病时间统计。59例心内科老年患者中13例(20.69%)住院14d内发生心源性猝死、36例(62.07%)住院14-21d发生心源性猝死、10例(17.24%)住院21d后发生心源性猝死,可见心内科老年患者住院后14-21d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人数最多。

58例心内科患者中12例(20.69%)在白天12:00前发生猝死,分别有9例(15.52%)在白天12:00后和夜间0:00前发生猝死,28例(48.28%)在夜间0:00后发生猝死,可见夜间0:00后发生猝死的人数最多,夜间发生猝死的人数大于白天的。出现猝死前症状1h内35例(60.34%)猝死,1-6h内13例(22.4%)猝死,6-12h内8例(13.7%)猝死,12h后2例(3.45%)猝死。
        3讨论
        心内科疾病的患者中,老年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几率较高,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心源性猝死人数越来越多,在心内科疾病治疗过程中进行有效的预防和监测迫在眉睫。本次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最容易发生心源性猝死,其次是患者的情绪波动过大或者运动过量等,均会诱发心源性猝死。医护人员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对评估患者原发病的猝死风险,采取合理的措施控制诱因,同时加强对患者体征的监测,尤其是夜间做好急救准备,及时为发病患者提供科学的治疗。此外,给予患者全面、科学的护理,加强对患者情绪的疏导以及健康教育等,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
        心源性猝死的发展较快,患者在猝死前期会出现乏力、胸痛、气促、心律失常、持续性心绞痛等情况,一些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其心脏会瞬间骤停;终末事件期呼吸困难、胸痛症状比较明显,会无征兆的瞬时发生心脏骤停现象,而患者在此前的数小时内心电活动的改变比较显著;心脏骤停期患者意识会突然丧失,会有惊厥伴随,心音和大动脉博动消失,血压检测不出和呼吸停止,或呼吸呈叹息样,瞳孔放大;大多数患者脑部会在心脏骤停后的4~6min内产生损害,且不可逆转,然后逐步转化为生物学死亡。
        本文通过研究可知,心内科患者中心源性猝死的患者发生率为27.27%。其中入院后2~3周死亡的患者占比例最大;白天猝死患者占比较大;病情恶化后1h内猝死的患者占比最大。因环境、精神和交感神经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副交感神经在夜间具有一定优势,早上醒来起床后交感神经逐步开始占优势,血液、血压和冠脉在紧张的交感神经作用下容易凝固、升高和痉挛,加上血栓、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因素的制约,患者的儿茶酚胺浓度和交感神经活动会因此增高增强,进而减少了冠脉血流量,突然大量聚集的血小板增加了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另外患者死亡率较高是在入院后2~3周内,主要是基础疾病后会有前驱期,入院2~3周内会因基础疾病和并发症共同作用而造成。
        大多数心源性猝死患者都伴随冠心病、心肌炎等器质性心脏病,同时一些暂时的功能性因素也会对患者心脏的稳定性造成影响。本文通过研究可知,心源性猝死冠心病、高血压及风湿性心脏病是主要原因。如果患者心肌缺血会导致各层心肌的离子通道及电特性发生异常,导致电流不稳及出现电位差,进而增加了自身或异位节律性,进而出现心律失常。较长时间后交感神经也会出现重构情况,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心源性猝死。如果患者患有风湿性心脏病,也较易发生心律失常,也是其猝死的重要诱因,特别是患者在心室或室颤停搏后存在更高的猝死概率。心源性猝死因素中心室肥厚属于一个比较独立的危险因素,心室肥厚的主要诱因是高血压,相关文献研究指出,如果患者患有心室肥厚,其发生促猝死和致命性心律失常的概率会增加。心室肥厚会导致室性非持续性心动过速,进而增加了血管阻力和心排血量,受增加的心室压力和容量的共同作用,会引发心源性猝死。
        参考文献
        [1]寇海林,谢长涛.心内科老年患者院内心源性猝死临床病因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4(05):145-146.
        [2]张克垒,杨艳茹.心内科老年患者治疗期间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病因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01):18-19.
        [3]郑剑峰,刘焕英,杨艳.心内科老年患者院内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病因给分析[J].健康之路,2014(02):99-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