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设计在公共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7/8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第8期   作者:周伟
[导读] 建筑设计来源于生活,但其设计目的也是为生活提供便利,
        周伟
        山东科技大学建筑设计院    山东 泰安 271000
        摘要:建筑设计来源于生活,但其设计目的也是为生活提供便利,无障碍设计应用对于社会弱势群体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无障碍设计理念,以及其在公共建筑设计施工中的应用原则,在此基础上完成无障碍设计在公共建筑中的实践应用方案探究,有效缓解我国老龄化社会发展问题。
        关键词:无障碍设计;公共建筑;弱势群体

        引言:公共建筑的无障碍设计能够有效降低社会弱势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建筑使用困难,其核心在于将现代化发展科技社会与人文价值理念相结合,保障社会所有人士的使用便捷性。无障碍设计在公共建筑中的应用不仅涉及到马桶、交通警示灯等建筑,更需要同社会人文关怀、使用者生理心理需求等相匹配。
1无障碍设计理念介绍
        无障碍设计始见于1976年,这是联合国提出的一种考虑到社会公共环境中部分活动能力衰退的特殊人群活动需求,为其配备能够进行语音应答,满足服务功能装置,营造人性化生活环境的现代生活建筑设计理念。其核心理念在于让残疾人与健康人享有“平等地位”的建筑设计要求,在进行某个公共建筑、活动等项目的设计工作时,将残障人士的行为习惯考虑到设计工作中,通过分析其人体的生理结构、思维方式、心理偏好等内容,在原有建筑方案的设计上进行项目优化,使其更符合残疾人的生活需求。从某些角度而言,无障碍设计其实就是人文关怀,通过结构设计来满足特殊群体的内在需求,是针对精神领域的项目设计。其能够有效解决残疾人及行动困难人群的日常生活问题,确保公共建筑环节的安全性、可操作性,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发展桎梏[1]。
2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原则
2.1适用性
        现代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工作中,强调个性化空间的打造,其主要目的在于发挥无障碍设计提高公共环境质量的同时,构造优秀的社会人文关怀,帮助社会树立人性化形象。在设计环节强调的是从不同群体的角度出发,考虑到残疾人士的实际生活需求,关注其心理活动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放松自己的心情,解决生活上的不便之处。在装置设置时要考虑带特殊人群的适用心理,为其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缓解日常生活中的紧张感。
2.2识别性
        可识别性是指在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项目中,借助明显、频繁的提醒装置,为人们进行出行指引,尽量避开风险区域。例如,在公共建筑垃圾箱设计时,为了让眼疾人员能够同正常人一样使用垃圾箱,可在设计中增加调动眼疾人员触觉和听觉的结构和装置,如凹凸不平的结构构造、语音提醒装置等,为眼疾人员提供引导。并且,针对老年人等行动不便人群的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时,可以通过明显的指示性符号进行出行指导,如拐弯、十字路口等。
2.3安全性
        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的服务对象主要为残疾群体,其自身行动能力缺失,甚至部分心智尚未成熟,不能有效分辨安全设施与危险设施。所以在进行无障碍设计时,应重点进行安全防护设计,有效避免在行走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例如对于公共建筑信号指示装置的连电项目保护设计,采用安全用电设施来避免残疾人士因误触插座而受到伤害的情况发生。以城市夜间灯光为例,强调的是夜间城市灯光能够满足行人夜视需求,帮助热门第一时间找到对应位置。


3无障碍设计在公共建筑中的实践应用方案探讨
3.1以人为本设计理念
        无障碍设计在公共建筑中的实践应用原则主要是简单、易懂,帮助缓解残疾人士的生活困难,充分考虑人的安全和方便,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的活动场所。由此可见,无障碍设计在公共建筑中的实践应用中,以人为本是其核心设计理念,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弱势群体享受同样平等的社会生活。城市公共建筑是展示城市的第一窗口,其外部无障碍设计是体现一个城市的文明与情感的有效方式,坚持公共建筑设计以人为本才是无障碍设计的根源。还要注意到特殊群体的生理及心理需求,在卫生间的设计上,对残疾人习惯加以掌握,使用自动化感应的坐便,配备语音提示系统。并在区域周边设置辅助性保护措施,卫生间内部可安装报警呼救按钮,以加快危险发生时的救援速度,发挥自然特性,降低危险系数,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城市公共建筑设计理念。
3.2合理结合自然环境
        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应注意与室外环境相结合,确保整个公共建筑系统的统一化与协调化,并且坚守自身的建筑特色。室外广场不仅是人们日常休闲娱乐的场所,其更是城市空间中的重要过渡性结构,在进行公共建筑室外环境无障碍设计时,可以增加一定阶梯的绿化带,起到消音降噪、净化环境的同时为残疾人士带来生命的希望,缓解个人生活压力压力,提供人员活动场地。部分城市公共建筑外部环境会设置一个标志性的雕塑,在雕塑设计时要采取平易近人的设计理念,注意尺寸上的把控,有效提高广场、外部建筑环境、无障碍建筑设计之间的协调性,优化广场中的盲道、指示标识设计等内容,避免传统设计中高大冷峻的刻板印象,舒缓障碍人士的紧张情绪。现代技术手段及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无障碍公共建筑设计改革提供了动力,智能化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无障碍设计项目中,为障碍人士提供一个智能化生活环境。以公共建筑门的设计项目为例,无障碍设计应重点考虑残疾人通行的便利性,尽量减少使用回弹力度过大的弹簧门、玻璃门,考虑到障碍人士的行动能力,可以使用自动门并且将自动门开启后的宽度控制在1米以上,确保障碍人士能够安全通过,有条件的公共建筑施工项目还可以在门扇外预留直径至少1.50米左右的轮椅回转空间。
3.3突发状况建筑设计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特殊情况发生概率相对较小,但一旦发生其破坏性极强,严重增加障碍人士的生活危险,例如大风暴雨会干扰人们的出行稳定性;火灾事故会使普通人失去判断力,障碍人士更有可能失去行动力;跌落、碰撞、夹伤、危险品接触等事故在障碍人士的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在进行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时,需要重点进行突发状况建筑设计,公共建筑楼梯的始端和终端最好在材质色彩上与其他部分有所区别,方便障碍人士进行识别;在存在有较大高度差距的地方,需要设置拦杆并达到安全高度;坡道设置缓冲平台;在楼梯、坡道、阳台等建筑周围设置围栏或扶手等等。此外,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革新,人类生活居住楼层高度越来越高,电梯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公共建筑。而特殊人群进行电梯使用时,本身就存在一定困难,进行电梯无障碍设计,需要根据建筑人流量进行合理设计,避免乘客长时间等待。在电梯内部可安装扶手及金宝装饰,且电梯轿厢面积要能够容纳担架进入,在发生紧急事故时,有效提高救援效率[2]。
        结论:社会高度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有着更甚于普通人的生活需求。进行无障碍设计在公共建筑中的实践应用方案研究,强调“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核心价值理念,关爱弱势群体,创造无障碍城市生活环境,这不仅是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目标,更需要全社会成员共同努力,为弱势群体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1]熊浩杰,马云林.基于老年人心理行为特征的老年公寓交往空间设计策略研究[J].设计,2021,34(08):152-154.
[2].一部从实践中来、用于实践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计工具书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设计图集》(上下册)[J].建筑,2021(08):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