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东桥地区综合找矿方向探索

发表时间:2021/7/8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1期   作者:范育敏
[导读] 摘要:本文在福建东桥地区矿产远景调查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条件及控矿地质因素等综合分析,研究其矿产成矿规律,进而探索研究区综合找矿方向,为下一步地质工作打下基础。
        福建省197地质大队  福建泉州  362011
        摘要:本文在福建东桥地区矿产远景调查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条件及控矿地质因素等综合分析,研究其矿产成矿规律,进而探索研究区综合找矿方向,为下一步地质工作打下基础。
        关键词:东桥地区;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控矿因素;找矿方向
        0 引言
        东桥地区位于福建省东北部,交通便利,自然经济地理状况良好。区内曾开展地质、物探、化探、遥感、自然重砂等基础工作,但对区域矿产远景预测研究工作程度较浅[1-2]。本文在以往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以及前人研究基础上,深入研究该区成矿地质背景、成矿地质特征和区域成矿要素,探讨区域成矿规律,评价区域矿产资源潜力,从而对进一步确定找矿方向发现新矿产具有指示意义[3-6]。
        1 区域地质
        福建东桥地区(以下简称研究区)构造单元属闽东火山断坳带东北段之寿宁-华安断隆带与福鼎-平和断陷带结合处,福安-南靖北北东向区域主干断裂和明溪-罗源东西向主要断裂交汇处;区域火山喷发强烈,地处浙闽粤火山活动带之闽东火山活动亚带的东北段,寿宁-梅林北东向火山喷发带和福安-平和北东向火山喷发带的结合部位;断裂构造与火山断裂构成了区内错综复杂的构造格局[7-10]。
        1.1 地层
        区域内广泛分布中生代火山岩地层,仅在西北角见少量元古代变质岩地层出露。出露的地层从老到新依次为古元古代迪口组、新元古代龙北溪组、早侏罗世梨山组、晚侏罗世长林组和碎斑熔岩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南园组、早白垩世小溪组、黄坑组和寨下组、新近纪佛昙组、第四纪更新统和全新统。其中以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南园组分布面积最广,次为晚侏罗世碎斑熔岩段、早白垩世寨下组、黄坑组。
        1.2 岩浆岩
        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岩浆在区域内活动最为强烈,分布广泛。岩浆活动明显受区域构造控制,岩体多呈北东向、北北东向展布,形成的岩石类型有辉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晶洞碱长花岗岩、及二长花岗斑岩和花岗斑岩等。区域处于寿宁—梅林北东向火山喷发带和福安—平和北东向火山喷发带的结合部位,火山喷发强烈。研究区主体位于雄江火山群北东部、大桥火山群南缘、白沙破火山口组合体西北缘,杉村火山洼地位于区内。岩性由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中酸性、酸性熔岩类、火山碎屑岩类、沉积火山碎屑岩类、潜火山岩类组成。
        1.3 构造
        研究区处于闽东火山断坳带东北段之寿宁—华安断隆带与福鼎—平和断陷带结合部位,福安—南靖北东向断裂带、明溪—罗源东西向断裂、浦城—嵩口南北向断裂贯穿全区,构造以脆性断裂为主,北东向、北西向断裂占主导地位。
        1.4 区域矿产
        研究区位于环太平洋活动带成矿域之西带,按全国资源潜力评价划分,研究区属于III-80浙闽粤沿海Pb-Zn-Cu-Au-Ag-W-Sn-Nb-Ta-叶蜡石-明矾石-萤石III 级成矿带(Ym;Y1),研究区划入IV级III-80-①浙东-华安Au-Pb-Zn-Ag-Mo-Cu-叶蜡石-明矾石成矿亚带。研究区东部落入V级闽侯罗桥 Ag-Au-Pb-Zn-Mo-W矿集区(III-80-①-2),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背景。
        研究区已发现的金属矿种有8种,包括Au、Pb、Zn、W、Mo、Fe、Mn、U,但规模均较小,仅闽侯罗桥金矿、闽清后洋铁锰矿、闽侯广坪钨钼矿达到小型矿床规模,其他均为矿点。矿床(点)分布总体上呈北东向展布,与区域北东向构造发育关系;矿床(点)多分布于火山机构内部及外围,与火山活动关系密切。
        2 成矿条件分析
        2.1 火山岩建造与成矿作用
        火山通道、环状、放射状断裂是火山气液活动的有利部位,也是储矿的有利部位,由于火山气液对围岩交代作用,促使成矿物质活化迁移、富集、沉淀而形成矿(化)体。研究区中生代火山岩区火山机构控矿作用较明显,在一个火山机构的不同部位,可出现不同矿种、不同类型的矿床,矿体的形态在同一火山机构的不同部位也有很大差别。由于火山活动具多阶段和多期性特点,因而火山成矿作用与一定喷发阶段和一定的火山活动方式有关,明显地表现出成矿的阶段性,出现不同旋回的含矿层。区内大多数矿产受特定时代的地层控制,不同的矿产赋存的部位有一定规律。火山矿产的含矿围岩及赋存矿(化)体的岩石性质、岩相特征、岩石成分,反映着火山岩的形成环境和火山作用特点,对火山矿产的形态,尤其是对热液交代矿床的矿体形态及产状影响较大。
        2.2 侵入岩建造与成矿作用
        研究区内以晚侏罗世—晚白垩世侵入岩建造为主,其次发育年代更新的岩脉。火山期后的岩浆作用与火山热液型金银多金属矿成矿关系密切,金多金属矿和银多金属矿分布在杉村火山洼地外围晚白垩世二长花岗斑岩与南园组火山岩的外接触带上,矿体多赋存于南园组火山岩中;晚白垩世的中酸性斑岩侵入活动则与钨钼成矿关系密切,形成斑岩型钨钼矿,研究区内钨、钼矿分布在晚白垩世石英正长斑岩与火山岩的外接触带上,矿体多赋存于火山岩中。
        2.3 区域构造与成矿作用
        区域构造不仅对火山岩、侵入岩的分布起了控制作用,而且对矿产也起着控制作用。该区区域性构造有北(东)东、北西、南北、东西向等。北(东)东向、北西向与南北向断裂是区内主要的控矿构造,各组断裂带交汇部是区内金、银、铅锌、钨钼多金属成矿部位,同时也是重要的储矿构造。


        3 控矿地质因素分析.
        3.1 火山岩控矿分析
        研究区内火山岩十分发育,与矿化较为密切。与矿化有关的火山岩主要有南园组第二段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流纹质含角砾晶屑岩屑凝灰岩,南园组第三段英安岩,黄坑组上段英安岩。矿化类型主要为金银铅锌钨钼多金属矿化和高岭土矿,大多产于火山环状、放射状断裂处,或火山环状断裂与区域断裂复合处。
        根据1: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研究区中火山岩微量元素中Pb、Zn、Ag、W、Mo等元素含量普遍高于维氏克拉克值,这与元素的富集应有直接关系。研究区火山岩内已发现的矿化主要有Au、Ag、Pb、Zn、Cu、W、Mo等。研究区内火山机构发育,其中与矿化关系最为密切的是IV火山机构杉村早白垩世火山洼地,其次为V级火山机构闽清岭边破火山。研究区热液型矿产与火山构造关系密切,尤其是各种环状、放射状断裂,既是火山热液上升的通道,又是热液交代充填的主要场所。而外生矿床,除了与火山构造有关外,还与岩性特征有关,英安岩、凝灰岩及浅成斑岩脉,由于矿物颗粒小,易于风化分解,矿化均匀,容易形成风化残余型高岭土矿床。
        3.2 侵入岩控矿分析
        研究区岩浆活动较强烈,以晚侏罗世—晚白垩世中酸性、酸性侵入岩为主,岩性主要有正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斑岩、石英正长斑岩、碱长花岗斑岩。其中晚白垩世二长花岗斑岩与金银多金属矿化关系密切,而晚白垩世石英正长斑岩则在钨钼多金属矿化中起主导作用。此外,分布于研究区南部的晚白垩世晶洞碱长花岗岩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南园组第二段的内外接触带具有明显的W、Mo、Sn、Bi水系沉积物异常,具有良好的钨钼多金属矿找矿前景。
        3.3 构造控矿分析
        研究区位于闽东火山断坳带之受寿宁—华安断隆带和福鼎—平和断陷带结合部位,受北北东向福安—南靖深断裂带和东西向明溪—罗源断裂共同影响。这些特定的构造部位有利于岩浆侵入、热流活动,促进成矿作用。随构造旋回的发展演化,研究区内形成了一系列北西向、北(北)东向、北东东向、南北向及东西向断裂带,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研究区内内生矿床的分布格局,尤其是北东东向、北西向断裂带控制作用特别明显。总之,断裂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总体表现为断裂带交汇、复合部位控制着矿床在空间上的定位,它们既是矿液迁移的通道又是容矿场所,是直接控制矿体的构造。
        4 找矿标志
        通过对研究区的成矿条件及控矿地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合野外实地调查成果,对研究区内找矿标志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找矿标志如下:
        (1)火山岩中的矽卡岩化是寻找磁铁矿的重要标志。
        (2)水系沉积物异常是寻找金银铜铅锌钨钼等金属矿产的重要标志,高精度磁测异常是寻找隐伏铁多金属矿点的重要标志。
        (3)断裂交汇、复合部位,尤其是与火山环状、放射状断裂复合部位,是多金属矿产定位的有利部位。
        (4)沿断裂、裂隙发育的石英脉是寻找钨钼矿产的重要标志。
        (5)晚白垩世石英正长斑岩与围岩的内外接触带是寻找斑岩型矿床的有利部位。
        (6)黄铁矿化、硅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是寻找金银多金属矿的重要标志,硅化、绢英岩化则是寻找钨钼多金属矿的重要标志。
        (7)断裂带附近的火山岩和酸性岩脉是寻找风化残余型高岭土矿床的有利部位。
        5 结论
        研究区内矿床、矿(化)点的产出位置,区内矿产主要分布在岩体边缘、火山构造边缘,而在岩体或火山构造中心部位未见分布,说明区内矿产空间分布对具体构造位臵是有选择性的,多受火山构造边缘控制。因此火山构造边缘火山环状、放射状断裂发育,是区域构造减压扩容部位,也是构造软弱带,该处构造应力急剧降低,岩石破碎,裂隙发育,容矿空间增大,有利于矿液运移、聚集、沉淀、富集成矿,往往是矿产出的部位。
        参考文献:
        [1] 福建省197地质大队.2019年.1:5万福建东桥地区矿产远景调查报告.
        [2] 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2012年.福建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报告.
        [3] 中国地质调查局.2019年.固体矿产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
        [4] 吴联钱.福建闽侯广坪地区钨钼铋矿地质特征及远景分析[J].能源与环境,2020(05):23-26.
        [5] 张兵兵,王溢璟,韦正东,尤泽华,杨菁.浅谈1:5万矿产远景调查中找矿方向的确定——以甘肃省阿克塞县夹山-崔木土一带找矿前景为例[J].甘肃科技,2018,34(09):31-33+7.
        [6] 福建地勘局.2002年.福建省矿床成矿系列、成矿规律、成矿模式和成矿预测研究报告.
        [7] 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2016年.福建省区域地质志.
        [8] 福建省闽东南地质大队.1988年.1:5万东桥幅、廷坪幅、大湖厝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9] 福建省区测队.1966 年.1:20万南平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报告.
        [10] 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2007年.1:25万福州市幅、三沙镇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