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杰
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教育与体育局
[摘要]农村思政课教学要以传统文化、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立足本土特色、创设心灵对话平台、倡导家校共育,向孩子们普及法律知识、使其养成遵纪守法意识,促进学生思想进步、品格养成、精神成长、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受教育者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关键词]农村思政课 本土特色 对话平台 家校共育 策略与效果
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也是当代教师终身学习的一门课程。自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18日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发表以来,农村中小学校已经更加认识到思政课的重要性,但思政课怎样上?上什么?如何上好呢?
我们的思政课教材以传统文化、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使其养成遵纪守法意识,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为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明白加强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寓教育于本土特色,绽放思政课活力
立德树人是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乡村学校思政课要立足学校课堂,扎根乡土,保持教育本色,上出乡土味道。思政课是门课程,自然具有教育属性,保持课程本色,在特色教育中让学生体验富有家乡特色的价值观和生命本色。
乡土文化资源是乡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资源的重要来源,具有近距离、形象化、具体化的特征。我们乡村学校、教师要充分发掘、汲取、利用好劳动器具、民俗等传统乡土文化教育资源,以及家庭农场、红色教育基地、农民文化广场、养殖园、汶源种植园等现代乡土文化教育资源,建立丰富的思政课资源库,用好思政课乡土教材,联系学生身边事,讲好乡村故事,把实实在在的生活展现给学生,才能使他们在思政课中找到真实,他们才会把教材看作是他们的真心朋友,我们的思政课才能返其生命力,更好地绽放其活力。
二、创设心灵对话平台,激活思政课火花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都是一种唯理性的教育,教育往往只停留于人的认知、知识的层面,对于教育如何化育人之心灵,至今尚有许多难解之谜。但是,有一点似乎又是清楚的,那就是“以心动心”,要使对方的心得到感召和触动,必须自己“捧出一颗心来”。为此,思政课教育要触及人的心灵,使人在心灵层面发生变化,只有创设心灵沟通和碰撞的平台,使心与心在这里得以相遇,使教育的真谛在这里激活、提升。
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感重大,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拥有足够的亲和力,足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为学生上一节思想品德课,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让他们在好奇中得到兴趣,在兴趣中受到启发。比如将课本内容融于他们所知道实例或者故事或者让他们讲故事、谈体会、话收获,在讲、说、悟中达到心灵的碰撞、激起心灵共鸣,从中总结应该树立怎样的思想品德,让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激活思政课的火花。
三、倡导家校共育,让思政教育魅力不断涌动
国家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为一个社会人,思想品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可是如果没有家庭、社会的齐抓共管,思想品德是缺乏持久性的教育,也是缺乏力量的教育,因此,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多渠道的、合力型的、全方位的思想品德教育体系,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更富有成效。
学校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的思想品德教育中,通过校会、晨会等形式引导学生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实施感恩教育,营造良好的思想教育氛围;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利用校园的文化长廊,楼道等积极宣传祖国传统文化,呈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形成与众不同的校园风格。让学生感到思政课魅力是如此的美好,思政课的学习就成了一种享受。
家庭是学生人生旅途中的第一站,学生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怎样与社会发生联系首先是从家庭这个渠道而获得的。家长可以结合家庭实际开展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教育;让学生养成自尊自主、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总之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家庭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有关教育活动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以促进学生思想进步、品格养成、精神成长、全面发展。我们立足课堂,扎根乡土,乡村学校思政课才能拥有“源头活水”,学生真正做到爱生活,乐探究,形成良好的品德,体现其生命的价值,才能上出乡村特色,回归立德树人本意。
附参考文献:
1、吴铎 罗国振主编:《道德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傅道春编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刘宏伟 廉清:《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薛杰,男,汉族,副高级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