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玉琼
化州市中垌镇石岭小学 广东省 茂名市 525144
摘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使用思维导图,点燃学生的智慧,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记忆能力,丰富他们的语文思维,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对语文学习充满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投身于多元化的语文学习活动。以此,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文章基于此点,对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思维导图;学生智慧;小学语文;应用研究
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就一定要注重他们思维的训练与发展。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种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梳理,比如针对文章的结构、内在联系、人物关系、语言表达等等,都需要有一条线进行串联,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全面的、深入的感知,进而获得更为深刻的感悟和体会。所以教师有必要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脉络框架,理清文章的思路,全面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及阅读兴趣。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生还处于无意注意的阶段,所以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而语文基本上是以文本阅读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很多文字都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且学生在转移注意力之后也很难再顺着教师的思路展开更为深刻的文本理解,这就使得整个课堂教学的效率十分低下。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思维导图,能够让整个课堂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以丰富的色彩,生动形象地呈现课文内容。它就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辅助学生理解多元化的学习内容,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多元互动,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语文课本中的结构与层次、句子和段落之间都是有着逻辑关系的,这就需要学生有一个较好的思维能力,对文本展开深入的阅读和解析。但是小学生的知识经验并不充足,所以对一些比较抽象的阅读材料是很难从整体上进行把握的。而思维导图则能够将这些复杂的知识体系清晰地呈现出来,能够让学生瞬间看清楚文章的结构和层次,让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一篇文章的结构和重难点,这样就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出发,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强化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掌握,进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快速浏览课文,提炼思维导图中心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让他们从整篇文章着手,在阅读的基础上提炼思维导图的中心。在引导他们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由地选择颜色和图形来表达中心词,这样就能够让他们对知识的记忆更加形象和直观。
例如,教师在教学《松鼠》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应该让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要从课文的题目、段首找到最能够体现文章主题的中心词,要将其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和关键,实现思维导图的有效绘制。从《松鼠》这个题目就可以知道整篇文章要讲述的是与“松鼠”相关的内容,而文章中每一个段落的段首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松鼠不敢下水”、“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等等,这些句子的主语都是“松鼠”,每一个段首所描述的都是整段的中心。那么对照这几句话,就可以整体感知课文要讲的主要内容。如“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那么这一个段落所讲述的就是松鼠的外形,怎样描述它很漂亮。基于此,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继续细化分枝: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松鼠很漂亮的?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根据这个中心词快速了解文章,实现他们对文本的全面掌握,整体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深入理解课文,绘制思维导图支脉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要在全面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捕捉其中的关键之处,挖掘其深层意义,绘制思维导图支脉,这样才能够构建一个更为完整的知识框架,能够让学生对课文由内而外、从整体到局部做一个全面的渗透和感知,实现他们对文章的全面掌握,对后面感知文章中心情感和思想做坚实的铺垫。
例如,教师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它其实是一篇游记。那么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善于抓住文章中地点变换的关键词与通过地点变换的顺序来绘制思维导图。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我们要去金华的双龙洞,在这一路上我们会看到哪些东西呢?对此学生就会阅读文章,在第一、二自然段中会勾画出“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油桐也正在开花”、“一路迎着溪流”等等句段,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在去双龙洞的路上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花朵以及溪流。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就能够绘制出第一个支脉;其次,学生会通过作者观察洞口的情况,勾画出关键词:“山相当高”、“很宽”,以此得出双龙洞“高”和“宽”的特征,这样学生便可以完成第二个支脉的绘制。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次阅读文本,完成后面几个支脉的绘制,进而对整篇文章的细小知识点做更为全面的总结和整理,实现对文章的全面掌握;最后,在学生绘制完思维导图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根据自己所绘制的思维导图来叙述整篇文章的过程,感知作者游览的整个顺序以及所抒发的情感,让他们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不同见解。通过各个成员沟通交流的情况,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总结和概括,补充和完善思维导图的内容,实现对文本的全面了解与掌握。
(三)借助思维导图,总结延伸课文知识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思维导图,有效地拓展并延伸课文知识内容,让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的流畅和清晰,加深他们对课文主旨和中心的理解,巩固他们所学的重难点知识,深化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思维,才能够将新旧知识进行有效地串联,对整个知识点做更加全面的认知,拓展视野,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
例如,教师在教学《乡下人家》的时候,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将文章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画面:瓜藤攀檐图、鲜花绽放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月落晚餐图、月夜睡梦图等等。学生通过这几个画面,能够针对整篇课文,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思维导图框架,加深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更为深刻地体验到作者对乡下人家的赞美与喜爱之情,全面实现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与探究。基于此,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仔细的思考:乡下人家还可以组成哪些图画?让他们能够基于课本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去阅读更多的与自然景物描写相关的文章,进行创新和应用,自行描绘一幅乡下人家的图画。这样才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的理解,形成对文本的深度感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借助思维导图,展开课堂教学。让整个思维导图在课堂中的应用更为广泛,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认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加深学生学习的深度,让他们能够基于对文本整体感知的基础,实现对相关知识的创造性认知与了解。以此,才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魏燕妮.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方法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29):43-44.
[2]沈绿叶.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J].课外语文,2021(10):123-124.
[3]曾苒.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2021(05):44.
[4]刘颖欣.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三年级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教育,2021(02):93-94.
[5]吴学峰,朱海燕. 关于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A].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