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敏
浙江省义乌市第三中学
摘要: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建立起了坚实的教育理论,也构建起了特色传统文化。如今,政治教学在渗透法治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应将传统文化利用起来,起到指向性作用。本文以高中政治教学为立足点,介绍了一些利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政治教学;法治意识
引言:
高中生正处于思想意识迈向成熟的成长阶段,需要利用政治教育的手段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以免他们在叛逆情绪的作用下误入歧途。法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政治教学创新的背景下,教师应转变灌输法治理论的教育方式,巧借传统文化及教育理论,促进学生法治意识及良好道德修养的同步发展。
1.利用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承担法律责任的意识
“亲亲得相首匿”的理论在我国的汉代时期被提出,这是当时在处罚犯人时的一项基本原则。具体意思为,直系亲属和夫妻之间,如果知其犯罪而隐瞒没有告发,不会受到处罚(谋反等严重罪行例外)。这体现出了儒家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人道主义思想[1]。但是后至汉宣帝时期,却又提出了“大义灭亲”的观点,每个人都需要积极检举揭发身边的犯罪事件,即便是直系亲属也不能包庇罪犯。利用这样的历史传统,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可以渗透法治教育,增强学生遵守法律义务的意识。
具体可以引用一些事件,让学生知道自己从出生到死亡,一直受到法律的保护,享受平等的法律权利。但同时,也必须自觉遵守相应的法律义务,遵守法律法规,这样才能在自己的权益遭受侵犯时更好的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特别是在成年后,具备了民事行为能力,可以从事就业、经营、购买房产等活动,自身享有的权利和义务都会随之增加。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被摆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具有很强的人道主义,教师要利用这些优质的思想唤起学生的家国情怀,时刻为国家发展承担应尽的责任,肩负起历史使命。
2.借助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讲诚信的品德
诚信乃立身之本。我国作为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诚信,而在如今的法治社会中,诚信早已超越了道德的层面,具有了一定的法律约束力。我国的《合同法》和《民商法》就是在坚守诚信的基础上订立的,遵守这些法律法规的基础就是讲诚信[2]。
可以说,如今在参与各项社会活动的过程中,都需要保持最基本的诚信,教师可以从“言而有信”的传统文化角度告诉学生讲诚信的重要性,以及诚信在当今具有怎样的法律效力。
在生活中,不轻易许诺,但答应他人的事必须要做到,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信任的人。不乏有一些真实的案例说明了当代高中生正在遭受信任危机,甚至有许多参与诈骗案件,盲目享乐,忽略了诚信,最终不仅失去了他人的信任,也一步步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在法治教育中,可以从诚信的角度去展开“征税和纳税”的教学,这部分教学内容为税收的基本内容,告诉学生要遵守国家法律,依法纳税,不偷税漏税、骗税、抗税。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利用最近发生的某明星利用“阴阳合同”来偷税漏税的新鲜案例,通过对该明星罪行曝光后,社会大众对其进行的强烈谴责等结果,突显出“言而有信”的重要性。从诚信的角度,学生自然能理解为什么违反合同规定的一方需要赔偿对方的经济损失,为什么要按照合同中约定的数量、价款、日期、数量、质量来严格履行,这都是为了维护公民的利益[3]。
3.利用传统文化增强学生规则意识
规则是人类的行为守则,也是构建社会秩序的框架。无论处于何时何地,学生们都要时刻具备规则意识,不能逾越法律和道德的红线。有关规则,我国自古就有许多古训,如“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形容说话办事都要遵循规则,不能为所欲为。孔子对规则在维护社会安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中起到的作用进行了充分阐释,这种规则在《论语》中被称为“礼”。如今,学生们在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的同时,也要将《论语》中的传统思想传承下去。教师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可以带领学生重温孔子的思想和言论,从我国出台的《宪法》、《交通法》等角度去告诉学生如何遵守规则,维护规则。高中生出于对法律的无知以及对规则的漠视最终触犯法律,走入歧途的案例不胜枚举,可以作为鲜活的教育材料,让学生警醒。
4.结语
总之,我国传统文化十分丰富,可以说囊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层面,无论是在品德教育还是法治教育中都可加以利用,发挥出独特效用。教师要深挖我国传统文化,寻找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点,为教学增彩,为课堂填色,拒绝机械的灌输式教育,触动学生心灵。这在未来可以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袁燕霞.基于传统文化下的高中政治教学融入法治意识[J].南北桥,2020,000(005):19.
[2]孙璐.基于传统文化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中法治意识的融入[J].软件:电子版,2019,000(003):190.
[3]黄柳梅.浅谈传统文化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中融入法治意识[J].东西南北:教育,2020(6):0189-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