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市道路设计理念及原则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1期   作者:曹颖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道路的建设规模逐渐增大。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44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道路的建设规模逐渐增大。城市道路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城市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影响着城市运营的通行能力,科学的道路设计将成为提高道路通行水平的重要途径。对此,本文围绕城市道路设计理念及原则进行探讨,以提高城市道路建设水平。
        关键词:城市道路;设计理念;设计原则
        前言 
        城市道路作为城市交通的基础,不仅是交通转换的载体,也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水准和层次,人们的日常出行都源于高品质的道路。当今社会在不断进步,道路工程的设计理念及原则也在发生改变,道路已不仅仅是一种交通运输工具的体现,除了交通通行外,还具有游览性和生活性。因此,道路在设计时,根据道路定位认真分析沿线的控制要素、居民出行习惯、重要节点交通组织等等,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充分发挥出道路的功能特色。
        一、设计理念
        1.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
        城市道路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前期的投入,更要考虑项目建成后的运营维护阶段的维护成本。因此,前期设计阶段应重点考虑近远期结合,在满足近期使用功能的同时,也为远期工程预留实施条件,避免资源浪费和冲突投资,做到经济合理。
        深入贯彻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多角度分析,不断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在实用和经济之间找到平衡,延长使用年限,追求社会综合效益的最大化。统筹考虑与项目有关系的其他工程,使景观、照明、智慧设施、市政管线等与总体系统形成一套完整实用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2.灵活创作设计理念
        “灵活设计、创作设计”是达到道路“安全、环境优美、节约资源、质量优良、系统最优”的最重要的部分。突破惯性思维,释放创新活力,坚持科技创新为指导,结合实际情况,充分融汇较为前端且成熟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设计质量,努力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
        因地制宜,结合沿街绿化景观及地面铺装,加强海绵功能设计,积极采用智慧交通、智慧照明等新技术,打造成海绵道路、绿荫道路,保证城市道路的质量。例如:独立设置的慢行交通区域采用透水设计贯彻海绵理念;选择适合项目区域的行道树快速成荫;绿化带内需铺设炉渣、蛭石、砾石等材料进行雨水的过滤净化等。
        3.与道路等级、功能、交通量统一协调理念
        不同等级的道路在路网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交通组织设计应遵循整体性、系统性的理念,以服务区域及地块对外出行为目的,结合道路交通量进行预测,确定供需平衡的道路规模,来充分发挥不同等级道路的服务、集散及交通功能,实现区域路网功能和通行效能的最大化,最大限速的缓解交通拥挤现象。
        道路路段和道路交叉口同属于道路系统的组成,其通行能力设计应协调匹配,降低因交叉口基础设施供给能力不足对全线路网交通的负面影响。此外,还应加强市政基础设施的整合设置与集约设计,结合道路外侧景观带,兼顾地下管线(管廊)设施,在道路红线范围内统筹考虑机动车道与慢行交通的布置、公交站台的选址、与建筑退让线一体化设计、景观绿化、智慧设施等等进行整体把控。各专业融合,统筹协调,提高空间使用率、步行安全性及景观秩序性,切实提升道路空间品质。
        4.“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在挖掘地方文化的同时,应针对城市居民的的生产、生活和景观多样性的需求进行深入研究,以人为本不仅要满足居民的快速交通需求,还要对居民慢性交通中体会到实体安全和运行安全。
        面向交通弱势群体应以“以人优先”,要加强城市道路设计中人行道的设计、加强非机动车道路权,提高其安全性;通过人车分离保证慢性交通安全与出行效率,使交通服务和景观功能发挥到最大化。
        5.精细化设计理念
        设计中要加强细节处理,精雕细琢地处理好每一个工程细节精细设计。在考虑行人二次过街问题的同时,加强道路交叉口的路权设计,有针对性的对道路进行拓宽设计,探索研究绿波带设置。为增加通行效率,增加左转弯待转区,通过信号灯设置明确通行权,增设右转专用车道,与直行车道在路口交汇处提前分流;选择耐污染和抗烟尘的乔木、灌木及地被植物等不宜过多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避免交通事故。


        二、设计原则
        1.平面设计原则
        以城市相关规划为主要依据,并应结合地形地物,对项目区域的地质、气候、水文、自然环境及文物情况等进行调查,综合确定路线路由及平纵指标。道路沿线生态环境及土地资源应作为重点考虑,符合以人为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设计原则。针对分期修改的道路,应充分论证总体设计可行性,并制定分期实施方案,明确近期工程与远期工程的关系,为远期工程实施留有战略余地。各项指标均满足相关规范、技术标准及功能需求。具体原则为:
        (1)道路中线应与规划中线相一致,避免与沿线规划用地相冲突。
        (2)平面布置应与地形地物、地下管线、排水等结合,与周围环境协调,并应符合规范的相关要求。合理设置缓和曲线、圆曲线级超高加宽等,满足直线与平曲线的有效衔接。
        (3)应结合交通组织设计,与规划相结合,合理布置道路交叉口、小区出人口、分隔带开口、公交车停靠站及人行设施等。
        (4)路线应避开泥石流、崩塌、塌陷等自然灾害易发区,若不能避开时,必须相应措施保证道路安全运行。
        2. 纵断面设计原则
        纵断面设计根据规划路网控制标高,以现状路标高、沿线建筑地坪标高等为主要控制因素,确保沿线范围地面水的排除,并满足城市防洪要求。并根据道路定位,纵坡应平顺、视觉连续,综合考虑建设费用、运行安全级运营期间的经济效益、节能减排、环保效益等因素。
        纵断面设计应根据道路等级,综合交通安全、建设期的工程费用与运营期的经济效益、节能环保等因素,合理确定道路设计纵坡和高程。
        (1)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
        (2)最小纵坡宜大于等于0.3%,针对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共板的情况,宜按非机动车设计纵坡度控制,不予大于2.5%。
        (3)平纵线形指标大小均衡,平纵组合合理,确保行车安全舒适;同时要与沿线环境、景观相协调。
        (5)充分利用现状地形,少填少挖,尽量减小工程规模,以减少工程造价。
        (6)应对沿线地质、气候、水文、文物、桥梁、河道、铁路、轨道交通、管线设施、排水等要求综合考虑,确保各管线埋设深度符合要求。
        3. 横断面设计原则
        横断面设计应在道路规划红线内布设,结合沿线地形及用地性质布置,并根据道路等级、设计速度、交通量、交通组成、交通组织方式及地下管线等综合确定各要素的宽度。
        (1)在道路规划红线内布设;
        (2)充分考虑慢行系统的要求;
        (3)符合沿线交通特点、能够实现交通需求;
        (4)满足相关设施以及管线埋设要求;
        (5)充分考虑景观绿化及海绵城市的要求。
        4. 无障碍设计原则
        (1)缘石坡道:实践表明,当缘石坡道顺着人行道的方向布置时,采用全宽式单面坡缘石坡道最为方便。缘石坡道的坡口与车行道之间不应大于1cm。
        (2)盲道:一种是行进盲道,呈条状;另一种是在行进盲道的起点、终点及拐弯处设置的提示盲道,呈圆点形。应避开井盖、树木电线杆等等障碍物。盲道颜色应与相邻的人行道铺面的颜色形成反差,并与周围景观相协调,宜采用中黄色,因为中黄色比较明亮,更易被发现。
        结束语
        综上所述,设计人员要树立争先创先的设计理念,在进行设计时要深入研究、打破常规,勇于创新,做到“人、环境、交通、发展”的和谐统一,反映出道路的功能特色,突出所在城市的特色,保证道路交通的安全科学,使城市居民获得更安全舒适的出行体验。
        参考文献:
        [1]冯爽,城市道路设计思路与技术要点 [J] 工程技术,276
        [2]李理,城市道路设计思路与技术要点分析 [J] 工程技术,2019 NO.4(上),96-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