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初探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7期(下)   作者:余丽梅
[导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余丽梅
        安徽省合肥市琥珀名城小学  230011
        摘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当前教学形式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思维、交往和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做到优势互补,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基于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认清当前教学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出现的诸多问题,不断提升自我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能力,不断探索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关键字:小组合作学习、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
        语文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夯实以及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还要求教会学生掌握自我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从而获得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可见,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和改革。其中,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是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会直接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1.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目前,教师在课堂上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一些教师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盲目地追求课堂教学氛围,学生是被迫合作,而不是出于学习知识的需要进行的合作学习,这样的学习让整个课堂变得无序,也没有目标。不仅浪费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而且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本身的作用和意义。教师不能真正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使得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2.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安排不合理
        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预期不同的小组合作学习时间。一些老师的课程安排不合理,没有针对性的设计。例如,没有预留出足够的时间来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为了赶课程,急于进入下一阶段的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没有解决实际的学习问题,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便匆匆停止。再有一些老师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时间太长,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后剩下的时间太多,无所事事,浪费了课堂时间。
        3.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成员结构安排不合理
        学习小组中成员结构不合理,同样会让合作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由于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方面的悬殊,有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不太能积极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而具有良好的知识基础的学生则会积极地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获得知识,这使得学优生有更多的机会在讨论中发表意见,然而大多数学生只是听和记。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无法惠及所有人,也无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中未执行教师角色转换
        与传统的教学实施模式不同,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中扮演的是设计师和组织者的角色。但是,根据观察和了解,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充分关注到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获得自我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提升,并且教师的角色尚未清晰定义,在很多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进行了过多的干预。亦或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缺乏整体设计,在本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地方,还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得到及时、恰当的运用。
        5.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学习效果不容乐观
        通过合作交流和学习,学生并没有增强团队荣誉感,小组成员各有自己的意见,很难达成共识,甚至有小组成员为争取自己的意见而将合作变成了辩论。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不太可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更不用说提高学习效果了。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个性鲜明,没有掌握正确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也没有正确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和意义。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策略探究
        1.正确处理传统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之间的关系
        初次接触小组合作学习时,会让人觉得学习方式新颖有趣,有吸引力。但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为了合作学习而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知识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合作学习,此处的合作学习一定要是解决学习问题的最佳学习形式。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中,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态度,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传统的教学形式一无是处。不讲原则地过度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也有可能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1]作为教师,我们要明确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关系,而非相互取代。
        2.做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员结构优化
        要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就要提前进行学习小组的组建。教师在组建合作小组时需遵循合理性原则、最优化原则。一是小组成员人数要合理,以4—6人为宜,这样最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性才能的充分展示;二是可以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每个小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语文学习能力、思维活跃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进行优化组合;三是小组成员的角色分工应该是动态循环的,采取轮流担任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合作兴趣,也给每个小组成员提供了发展的机会。[2]总之,教师要不断优化学习小组的成员结构,引导小组成员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打造一个对学习任务有责任感,内部有凝聚力的合作学习共同体。
        3.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技能
        教师若想成功创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并获得良好的效果,则应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指导。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懂得处理好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之间的关系。合作学习之前,学生要先独立思考问题,在小组成员都有了自己的初步想法后再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进步的机会。其次,培养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能够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方法。再次,培养学生学会判断、质疑,能听出自己与别人观点的相同点及不同点,能以比较恰当的方式表达个人观点,并学会更正、补充,能在别人结论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3]
        4.正确进行评价,增强学生合作的积极性
        及时正确的评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在评价时,教师要注意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正视学生的客观差异,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活动的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汇报水平,合作学习效果等方面;教师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注意从以教师评价为主向以自我评价为主逐步过渡,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改进的办法。另外,我们可以定期进行诸如最佳学习小组、最佳小组长、最佳学习伙伴、最快进步奖等评选活动,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使每一位学生树立合作学习的信心,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的水平,从而达到增强合作积极性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4]
三、结语
        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还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要努力做到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适时创造进行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习真实地发生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田儒春.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方式的构建[J].读写算(教研版),2014,(24):245-245.
[2]景爱华.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与建议[J]. 读与写, 2019(016),010:17.
[3]章浏兵.活动单导学模式下课堂小组学习的有效性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 2013,(30):41.
[4]李海欧.对互助式小组学习课堂模式的反思[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15):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