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臣刚
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学官民族中学,贵州省黔西南561406
摘要:在新课改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养。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以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课改目标。本文结合当前初中数学课堂的现状,探究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措施,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理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理念不仅符合新时代背景下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还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目标不清晰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采取“例题—公式—习题”的教学方式,依靠题海战术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认为数学课堂是传递数学知识和数学公式的载体,一味的提升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导致数学课堂中的情感目标与价值观目标不够清晰,抑制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形成“死学习”的现状,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二)教学方法单一
在教育体制改革进程中,创新型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知识。而在当前的数学课堂中,教师采取单一的讲授法,运用说教和陈述的方式开展教学,要求学生背诵公式并在习题解答中套用公式,导致学生被动的学习,无法进行自主思考[1]。
(三)教学模式陈旧
在数学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信息技术逐渐在课堂中普及。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因设备不充足、技术掌握不熟练等主客观因素,教师仍采取传统的黑板加教材的教学模式,不仅内容不够丰富,而且缺乏创新性,导致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数学问题,产生严重的思维桎梏。
二、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凸显学生课堂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
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始终占据课堂的主体,学生被动的学习数学课程知识。在教师为主体的数学教学课堂中,学生在学习中严重的依赖教师,并且对数学课程知识内容没有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学生对课程知识内容的掌握并不深入,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还影响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作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间,进行课程知识内容的自主探索,从而提升学生对课程知识内容的认知,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2]。例如,在学习《信息技术应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节课程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教师可以将本节课程交给学生,让学生对本节课程知识内容进行独立的探索。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探索、共享中,完成本节课程知识的学习,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被充分的凸显,激发学生的学习、思考和探索积极性。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索学习,深入掌握课程知识内容,有效提升学生自身的探索能力。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初中数学课程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数学思维,这是熟练掌握初中数学课程知识内容的基础,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必然要求。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数学知识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实践中,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的视频、动画、音乐等功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向具体化、形象化转换。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旋转》这节课程内容时,有一些学生数学思维不是很强,对本节课程内容理解起来非常的困难,对图形旋转的方法也无法熟练掌握。对于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为学生形象、直观、动态的展示图形旋转过程,将抽象的“图形的旋转”相关知识向形象化、具体化方向转换,降低学生对本节课程知识的学习难度,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多媒体的应用,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情境,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有效的引导和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进而提升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效率。
(三)结合生活实际,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且数学知识在生活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数学知识实践应用能力并不重视,导致学生掌握“书面”数学知识,但是缺乏实践应用能力,严重影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应用数学知识的锻炼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实践应用能力[3]。例如,在学习《实验与探究—瓶子中有多少粒豆子》这节课程时,教师要给予学生独立实验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独立的动手实践操作来完成本节课程知识的学习,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应用锻炼机会。当学生独立完成本节课程实验活动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设计实践探究问题“池塘里一共有多少鱼?”,该实践探究问题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懂得如果将鱼全部捞出是不现实的,通过《实验与探究—瓶子中有多少粒豆子》实践过程举一反三,寻找出“掌握池塘里一共有多少鱼”的方法。学生通过知识学习到实践应用的过程,对课程知识内容的了解更深入,同时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也获得了很大的提升,最终实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结语:
总之,核心素养理念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创新型教学理念。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新课改目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金霞. 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索[J]. 人文之友, 2020, 000(001):223.
[2]程斌.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12):41.
[3]田德琼.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9, 000(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