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9期   作者: 黄仲燕
[导读] 农村学校的德育教育仍然是学校工作的短板

        黄仲燕
        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仙塘镇中心小学

        摘要:农村学校的德育教育仍然是学校工作的短板,学生的德育素养比较薄弱,影响和制约着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德育渗透教育过程中要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合理的利用教材,从剖析词句中、朗读指导中、情感体验中、活动实践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行为观念和道德观念,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和发展自我,促进学生独立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为学生今后健康、良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渗透
                
        近年来,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设备越来越好,学生的学习环境舒适了。但农村学校的德育教育仍然是学校工作的短板,学生的德育素养比较薄弱,影响和制约着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教材中蕴含着广泛的思想道德素材,一本本语文教科书,就是蕴含着丰富思想的宝库,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语文课堂教学该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一、在剖析词句中渗透德育
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外在物化,情动辞发,字字句句隐含着作者的情感和观点。教学中,抓住关键的字、词、句,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世界,产生情感上的亲近感和认同感,这样学生就乐于接受作者所讲的道理,就自然地受到文章主题思想的影响。
例如教学《跳水》,读到“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住下望,两脚不由得发起抖来。”这一段时,我引导学生进行了品读之后,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当时孩子处境危险?抓住“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手放开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只要……就……”“即使……也……”“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等重点词句分析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情况十分危急,体验到当时紧张的氛围,从而领悟到船长在危急关头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二、在朗读指导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以读为本”。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学生只有通过读,才能身临其境,使他们读中明理,读中悟理,感受到文章人物思想,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与熏陶。


指导学生诵读《观潮》时,通过多媒体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然后引导学生转换心里角色:假如你是当时在场的作者,看到这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你心里会怎么想,怎么说?在学生充分与作者感情融合后,我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容回味,学生头脑中浮现出壮美景象,读出自己由衷的喜爱,倾诉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春雨无声无息,深入孩子们的心田,滋润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
         三、在情感体验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真挚丰富的情感。教学中注意创设各种有趣、合理的情境,以情引人,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让每节课堂教学都成为学生的一次情感体验过程。而有情就会触动学生的心灵,促使其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去寻根溯源,探索情感产生的原因,由情悟理,由情明理,情感体验的过程也就成为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
 例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在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之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各小组拿从课堂学习卡上老师给的三个话题中选出一个写一写,这三个话题分别是:1.那位妇女怎样哭诉的?2.警察怎样训斥的?3.站在一旁的洋人怎么说的?这三个问题紧密结合了课文,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中华不振”,只要充分地体会"中华不振",学生就会自然地走进尘封的历史与少年周恩来一起感同身受,体验到周恩来看到中国人受帝国主义欺凌而无处说理后陷入沉思,明白了少年周恩来产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这种强烈感情的根源,学生在强烈的感染产生情感共鸣,感动于周恩来总理在十二三岁时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的情境之中,学生在这种“感同身受”情感体验中深受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此时学生再读课文时带着对周恩来总理的敬佩,在明自己的“志”,说自己的话,喊自己的心声,爱国主义思想悄然地在学生心中扎根、生长。
         四、在语文活动实践中渗透德育
语文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及综合素养的提升,教师把语文课拓展到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中去,带领学生把学习到的语文知识在实践中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促使语文文化素养得到升华,熏陶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观念和道德思想,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
例如,完成课文《只有一个地球》的课堂教学后,学生明白地球是我们的母亲,我们要爱护地球。我布置学生在课外收集资料,进一步了解我国环境状况,比一比看谁收集的多,利用班会课组织学生分享,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到我国环境的现状,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感受到保护环境刻不容缓,激起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强烈情感。并以“我为环保做宣传”为主题开展实践调查活动,学生通过调查、发现身边生活中有哪些破坏环境的现象,写出提醒大家要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宣传语。学生能写出“做地球妈妈的好孩子,保护她!”“保护绿化,从我做起!”“让天更蓝,让水更清,让我们从小事做起!”等等生动美妙的宣传语。就这样,学生在语文实践拓展活动中,不仅提高学生语文知识水平和语文素养,还增强环保了的意识,达到渗透德育的目的。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德育渗透教育过程中要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合理的利用教材,从剖析词句中、朗读指导中、情感体验中、活动实践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行为观念和道德观念,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和发展自我,促进学生独立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为学生今后健康、良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宋贵.教书育人,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05):57
        [2] 何庆裕.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4.
        [4] 林燕温.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 课外语文, 2018(1):193-1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