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越华
福建省清流县城关中学
进入初中阶段,文言文板块的学习难度相应增加,因为文言文的文义以及修辞手法与当代文学不同,学生无法顺畅地进行阅读,初中文言文教学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探讨当前文言文教学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以期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效果。
一、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
入选初中的文言文大概50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精品中的精品,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优秀文化的传承,是特定历史文化与生活的呈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内涵。初中生由于阅读量少,对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了解还处于碎片化,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活的了解,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概念。因此对文言文所表达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内涵,理解存在困难。
(二)缺乏对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
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而当今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往往对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理解十分欠缺,初中的文言文不同于小学时期,其在深度与广度上都相应增加难度,包括通假字、虚词、古今异义等等方面,在横向与纵向都有加深,如果学生对字词的理解不到位,就会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产生偏差,致使学生不能顺畅阅读,导致学生不能准确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
(三)缺乏阅读素材与量的积累
文言文阅读教学从其字面意思理解,也足以证实阅读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中之重。当代初中生的阅读素材大多是现当代文学著作,都是能够直接从字面意思进行阅读理解的相关读物,而古文的阅读素材可选择性较小,加上难度较大,学生能学习到文言文知识的时间,仅限于在课堂上的几十分钟,加上课时有限,教师需要赶上教学进度,无法顾及每一个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而在课后,能够主动补充阅读文言文相关知识的学生越来越少,导致文言文知识的学习仅限于课堂之上,课后又缺乏巩固与延伸,文言文阅读量的缺乏,制约了文言文教学整体效率。
二、针对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问题的改进策略
(一)查找作者及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文章合时而著。”对文章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的讲解,可以让学生了解特定的社会状况,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教学《出师表》时,我先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组织学生学习,通过作者和时代背景的介绍,学生了解了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崇拜之情油然而生;了解了写作背景明白了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 希望有一个稳定的后方,对后主刘禅进行劝谏,让学生较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课文的大概内容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加强对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强化记忆。
知识在于积累。加强学生对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是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效果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对于文言文学习中常见的知识点要学会区分与把握。比如多音、多义等字符,要将其分门别类,分开理解与记忆。对于常用的通假字,需要在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熟记。比如《桃花源记》教学中,这些字词是一定要讲透,要求学生牢牢记住的,以便在其它地方出现时灵活应用。
1、重点字词:
缘:沿着,顺着。 舍:离开。 才通人:仅仅
属:类。 悉:全,都。 咸:副词,都,全。
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
具:同“俱”,详细、详尽。
(通假字)
要(yāo):同“邀”,邀请。(通假字)
去:离开。 语:对……说,告诉。 既:已经。
便扶向路:向:从前的、旧的。 诣(yì):拜见。 寻:不久。
2、古今异义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指运输事业
妻子:古,妻子和儿女 今,专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不管
绝境: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明显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
3、一词多义
欲穷其林:尽头
林尽水源:尽:消失(词类活用)
舍:便舍船,从口入(舍弃) 屋舍伊然(房子)
志:处处志之(做标记) 寻向所志(标记)
寻:寻向所志(寻找) 寻病终(随即,不久)
把每课要求熟记的字词整理出来,让学生熟记,日积月累,学生积累的多了,把学过的知识迁移到新课阅读时,会较之前顺畅许多。
(三)联系生活,丰富情境。
对于语文这一学科而言,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较为紧密。文言文的创作来源就是生活,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用情景式教学法时,需要紧密结合实际,充分发挥这一教学方式的价值,使得学生更好地学习文言文水平。举个例子,学习《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言文时,老师可以先从自己的学习经历入手,简述自己学习的艰辛,再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关于学习的经历,回忆其中比较苦的部分,然后一起走入文本,了解作者学习上经历的苦难:1、求书之难,是由于“家贫”造成求书的困难,作者用借书、抄书的办法来克服。2、求师之难,作者用跑远路、拜名师、虚心求教的办法来克服。3、求学之难,作者历尽苦寒,破衣粗食。作者以内心的充足,精神的强大来克服这一困难。最后老师再引导学生从深处去理解这篇文章,通过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拉进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进而更准确地理解课文,提升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水平。
(四)运用对文的规律,从已知求未知。
在文言文中有很多句子都是比较工整的,相同位置上的词义很可能相同或相对。利用这一点,我们可以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中的“游泳”,怎么理解?肯定不能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游泳”,根据上句的“翔集”是“飞翔”和“在枝头停歇”的意思。我们应该把“游泳”分开解释,其中的“游”为在水上游,“泳”在水下游。还像我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大多是四个字,且结构多为“二二式”,比如狐假虎威,刻舟求剑等,这些都是生活中教学中常见的,不难理解,如果遇到不熟悉的怎么办?像“戮力同心”,也是“二二式”的结构,其中的“心”与“力”都是名词,好理解。难在“戮”字,通过上文的分析,“心”与“力”相近,那么“戮”与“同”也应相近。其实,“戮”就是“同”的意思。依此类推,我们可以断定生活中常见的成语中不好理解的词的意义了,掌握这一点非常有用。
总而言之,文言文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深受人民的敬仰,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宝藏,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实属不易。我们要正视问题,寻求改善的策略,真正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质量,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寒.兴趣为桨,习惯为舵—初一语文文言文教学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
[2]陆卫东.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D].华北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