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及应对措施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7期   作者:田鸽
[导读]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中,家庭教育因素尤为突出。

        田鸽
        黑龙江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150000
        摘要: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中,家庭教育因素尤为突出。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为孩子营造健康、温馨有爱的家庭环境。在此同时,也要做好家校共育,针对部分父母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学校可与家长多沟通、交流,给予家长帮助与引导,共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学习生活环境。
        关键词:家庭因素;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家庭成员完整性
        家庭是一个孩子良好价值观念和正确人格养成的关键所在,和谐的家庭氛围往往能够养育出孩子积极乐观的性格和正确向上的价值取向,而压抑的家庭氛围,往往会滋生孩子的自卑心理趋势,孩子走向极端发展,因此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完整的家庭对于孩子性格的养成有着重要的重要。但是在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家庭结构上的变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育与发展,例如现在存在着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留守儿童等家庭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家庭成员的完整性缺失,无法让孩子亲身体会并感受到每一个家庭成员的爱,进而会使得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呈现出价值观和性格取向上的偏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在单亲家庭成长的孩子,可能会因为父爱或母爱的缺失,导致性格孤僻或者性格暴躁。重组家庭长大的孩子遇事情比较谨慎,对于亲人会过分依赖。留守儿童容易缺乏自信,害怕与外人交流,存在社交恐惧症。此类家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二)父母夫妻关系
        良好的夫妻关系可以营造出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孩子生活在温馨且有爱的家庭环境中,能够养成良好的人格、性格和品行。正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说,在孩子幼儿阶段正是孩子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父母的一言一行和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后期孩子的价值认知和行为取向。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来说,在逐步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其动作行为都会朝着父母所表现出来的方式发展。这也使得,在一些父母关系不是很融洽的家庭,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接受到父母关系不融洽的信号,也会感知到父母之间的爱的淡薄,从而使得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性格比较孤僻,不愿意表达,不善于沟通,内心的情绪无法很好的宣泄,心理压力无法得到很好的排解和释放,长此以往,很容易出现心理健问题。
        (三)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老师”因此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现今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00后,独生子女,很多家庭存在溺爱、包办等教养方式。此类教育方式导致孩子不善于思考、强势、且无法换位思考和理解他人。纵观当前很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都是由于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过度依赖父母,导致遇到突发事件时不能很好的进行预判和解决,在遇到问题时无法很好的解决问题,缓解情绪,从而出现心理问题。这种由于家庭过度溺爱和过度教育而导致的学生行为能力缺失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来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重要影响和积极意义。而民主型的教养方式,通过在家庭教育中让学生换位思考,懂得尊重他人,孩子的性格和品行会得到全面的培养和发展,在此类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性格温和且善解人意,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不过度依赖他人,在遇到事情时能够不慌不忙的进行思考和解决。


        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构建民主、温馨的家庭环境
        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有家庭、学校、伙伴和媒体,其中家庭的影响尤为突出,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对于一个孩子的思考能力和整体认知能力的培育具备重要的引导作用。常言所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身教远比言传更重要,想要培养出积极阳光健康的下一代,首先父母应该不断提升自己,做一个积极阳光向上的人。因此,在面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应对的过程中,父母应该统一教育理念,认知到自我的言行所为,对于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影响,并通过家庭成员间的良好沟通和协作,营造良好的的沟通氛围和渠道,从而使得孩子同家长在思想上共鸣,情感上互悦、心灵上息息相通。例如,在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不能以暴力和一味的批评进行解决,而要用科学健康的教育方式,同孩子进行沟通,站在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的考虑问题,在注重对孩子未来发展期望的同时,注重还是得心理健康发展。在生活中给予孩子关心、帮助和鼓励,让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期待,有积极乐观的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心理状态。
        (二)提升大学生自身能力和素质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着步入社会的压力。而在大学生活中更多的是自我管理,因此在大学生活中大学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在此环境下,更需要大学生提高自身能力和素养,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以防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在面向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必须要以大学生为主体,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正确价值观引导培训活动,尤其在大学生刚一步入大学阶段,对于新事物的期待和未知世界的探索,更应该有效指导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多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和社团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通过多种渠道认知自我,寻求自身长板,通过发挥长板来获得愉悦感;在这一过程中,也是对于大学生生活经验和自我独立能力的累积与培育,使得大学生能够在贴合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对于大学阶段发展目标进行不断调整和改善自我认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生活中应学会自我情绪管理和自我情绪调节,学会释放压力,合理宣泄消极情绪,拥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三)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和途径
        大一新生进校,生活学习环境从熟悉转化为陌生,很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这一阶段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最佳时期,因此高校更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人文环境。
        高校应开设丰富且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更多缓解和释放消极情绪的方法,多举办正面且积极的活动,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更多学生参与。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教育教学时,也可以通过对于当前新业态背景下呈现出的新兴科学技术和教学媒介的有效应用,对于大学生进行全面的渗透和教育。例如,现今大学生出现心理困扰时,网络互联网是大家最能接受的途径,因此高校可建立健康且内容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大学生可通过网站,了解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和简单的排解方式,也可通过网站进行线上心理咨询。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更加多元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实现了对于高校学生心理上的有效疏解和全面发展的引导。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父母以及老师不仅要注意学生身体的健康状况,更要注重孩子的心理教育。长期忽视孩子,势必会导致心理异常,特别是现在的社会,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比较溺爱孩子,因此也让孩子的性格越来越扭曲。因此父母以及老师在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果发现异常,应该及时作出纠正和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布仁其木格.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对策[J].心理月刊,2020,15(23):231-232.
        [2]常丽丽.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1):103-104.
        [3]纪欢欢.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家庭影响因素分析[J].大众标准化,2020(13):89-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