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7期   作者:张惠
[导读]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是推动教育事业适时做出适应性改革的重要动力。

        张惠
        湖南省株洲市荷塘区第十九中学 412000
        摘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是推动教育事业适时做出适应性改革的重要动力。因为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部门作为人才培养和输出的关键根据地,应最大程度对其进行革新,以此高效提升自身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初中阶段是学生发展的旺盛时期,教师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实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的可实施办法。人文素养的培养观念较为抽象,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发展和社会人才要求,指导学生深入了解自身发展状态,以此推进其全面进步。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引言
        对初中生而言,人文素养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更新理念,拓宽思维,促进学生智力水平的提升,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保持积极的态度,陶冶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正确感悟语文课堂教学的内涵,发挥探索语文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现状
        (一)学校缺乏对人文素养培养应有的重视
        根据现有的教学情况分析,现如今很多学校依旧将教学的重心放到提升学生学习成绩上,初中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而这种教学环境的形成,是以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为代价实现的。这种“重知识、轻思想”的教育方式,与现如今提倡的新课程改革制度背道而驰,也不符合素质化教育理念,不仅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还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严重阻碍了学生未来健康思想行为和观念的形成。
        (二)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很多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依旧沿用传统以教师和黑板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缺乏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忽视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性,使得课堂教学氛围非常枯燥,长此以往,学生很容易对语文产生厌学情绪,失去继续学习语文的兴趣,丧失了人文素养教育的基础。此外,教师在教学资源的利用上非常有限,仅仅将教学内容限制在课本上,并没有听取学生的知识诉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使得语文教学失去新鲜感,缺乏应有的教学活力。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的策略
        (一)精选课外阅读篇目拓展知识层面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求教师不仅要依据课本教材进行讲解,还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与教材阅读课文相关的文章,精选优秀课外阅读篇目,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量,通过适当的课外延伸,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用法,加强学生对阅读文章内容的理解,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例如,教学《春酒》,教师不能完全依靠课本内容进行讲解,在完成基础知识教学后,可以利用剩余课堂教学时间,进行课外知识拓展,精选余光中的作品“乡愁”,将“春酒”和“乡愁”分析比较,使学生在分析二者相同点和不同点过程中,强化对阅读文章的理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积极地为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环节
        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现代化的手段在教学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和价值,学生在业余时间也可以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开展移动式学习、碎片式学习,收集各种有效的学习资源。教师要积极采用各种现代化的技术,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来调整教学手段,落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中心完善教学体系,积极地为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工作。

处于初中时期的学生有一定的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提升文化底蕴。为了促进自主探究教学环节的开展,教师要顺应新课改提出的各项要求,为学生提出具有探索性的课题,让学生在业余时间完成各种作业的同时,能够和其他同学有相互讨论以及研究的机会,实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探索精神以及发散性思维。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授课的过程中为学生提出具有人文素养因素的问题,让学生分组研究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体现出自身的引导和辅助作用,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落实通过各种探究性活动让学生了解集体力量以及团队协作的价值,掌握更多人生的道理,这对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深远影响。
        (三)走出教材,关注社会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在语文人文素养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局限于教材,而应该积极拓展渠道,比如通过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在活动中收获知识,促进自身发展,教师应该将教材与生活、社会相结合,通过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从而培养其人文关怀之能。如:教到《羚羊木雕》这一课的时候,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将自己心爱的玩具拿到教室,在课上让学生把自己心爱的玩具送给朋友,从而让他们体会当时主人公内心的矛盾;讲到《最后一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了解国际上正在发生战乱的国家的现实处境,如中东地区,从而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对和平的追求与最基本的人文关怀;讲到《俗世奇人》这一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寻找一些当今社会的奇人奇事,让学生将过去的俗世奇人与现代的俗世奇人进行比较,从而感受当今时代的发展与人们的改变。
        通过对这些事情的了解、参与、体验,让学生以一种“人文关怀”的心态对待这个世界,这种体验远比一节课讲的知识点来得更加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这种结合社会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方式能够让学生相信,对于好的事情他们未来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做到,对于不好的事情他们也有能力去改变。
        (四)将人文观念融入于课堂教学中
        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以解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为基础的长期的学习过程,课堂教学是语文学科培养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起点,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是打开学生精神世界大门的钥匙。学习语文最有效的方法是准确分析语文思维,教师通过详细解析课文背景和情感,帮助学生挖掘并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人文情怀,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课文的重点、难点,还可以通过这种有深度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对人文素养的理解更加深入,锻炼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例如,在讲解《马说》一课时,教师要注重解题方法的构成,在向学生详细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文学常识,处理好字词读音之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线内容,把握关键字词的含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带入文章的中心思想,充分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主要观点。文言文由于时代背景与作者写作角度的不同又能分为多个方面,分析其中的层次感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构建独立的语文学习体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在充分挖掘和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扩展,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要认识到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通过优化教学方式、拓展课外阅读、结合实践等措施,将人文素养的培养融入到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来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郑华.初中语文教学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策略[J].学周刊,2020(36):137-138.
[2]赵文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华夏教师,2019(26):23-24.
[3]廖云红.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分析[J].新课程(中),2019(02):187.
[4]司巧林.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渗透[J].中华少年,2018(32):137.
[5]李晓莹.怎样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新课程(中),2018(06):1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