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娟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 637000)
摘要:有效教学是近几年来我国教育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在新一轮课程背景下,如何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就区域地理而言,其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大部分教师却使用知识灌输的方式,直接展示教材内容,最终导致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在此过程中,我对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尝试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改进传统教学,提升区域地理教学质量,驱动有效教学的实现。
关键词:区域地理;课堂教学;策略反思
引言:
随着高中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高中地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区域地理作为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区域地理的教学方式引起重视,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开展高中地理教学。在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区域多,地理知识点也相对更加宽泛和琐碎,但只要教师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学生就能突破区域的“藩篱”,跳出碎片化的学习模式,从而达成对地理知识的掌握。
一、区域地理的教学要重视图像教学
构建心理地图,进行地理空间定位。区域地理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获得有关地球、地图的基本知识,以及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不同类型的地图可以把似乎零散的地理事物归结到图中,将其进行综合归纳、条理化,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地理知识的规律性。这样,学生学起来感到轻松自如,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了学习信心。我教过的学生当中,个别学生其他学科成绩较差,但唯有地理学科成绩突出,通过与他们谈话了解到,他们觉得地理好学,因为他们所学的地理事物,通过地图就可以掌握下来。地图直观性较强,易于接受,学起来比较轻松,于是他们就对地理产生了兴趣。由此可见地图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充分展示地图
在教学过程中,在多媒体设备上展示不同空间尺度或类型的地图,无硬件基础的可展示地理挂图,同时教师可以画黑板略图,让学生自己在地图上或板图上指出所学的地理事物。让学生在观察和动手的过程中,加深对地图的直观印象。
(2)填图
在每个区域上完成后,设计一些填图内容,可从这些方面着手:填出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范围、主要的地形区、河湖、气候、矿藏资源、主要城市、主要工业区),这样学生对区域的整体特征便一目了然,心中有图。如此长期对学生有意识进行记忆培养,促使学生在脑中再现地图中的空间表象,利于提升学生地理空间能力,加深对区域地理基础知识点的掌握,也为区域特征概括提供清晰的思路。
二、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区域地理部分内容繁杂,大量碎片化的知识点成为很多学生学习过程中无法逾越的障碍,从而失去对区域地理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稳定的兴趣能使学生学习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能使学生的观察更加敏锐,记忆更准确,想象力更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更强强,智力活动效能更高。因此,地理教学中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感觉到地理知识是鲜活有趣的,进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在教学中达到培养地理素养的目的。
为了提高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兴趣,在讲解世界地理部分每个章节前,首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该地区旅游宣传片、纪录片或其他视频资料的剪辑片段,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域的自然、人文景观、民俗民风或者代表性人物等等,使学生提前沉浸在区域情境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欲望。同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置了每课一题的环节,讲解本章涉及地区或国家的奇闻异事,风俗习惯等等。学生为了介绍本区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扩充了知识,也培养了信息收集、整理和归纳的能力,学生在交流中共享智慧,在展示自我的同时也训练了语言组织能力。可以说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地理课堂生动有趣,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极大的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无形中加强了学生对于区域地理知识的掌握,成效明显。
三、利用整体法开展区域地理教学
地理环境的具备整体性的特征,必修一对该概念这样解释: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是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而各个要素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从而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因此,教师也应该把这一教学思想,贯彻到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当中。
区域地理是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因此在高中区域地理课堂当中采用整体法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以整体的眼光去看待全局,教师在课堂当中要为学生下达相应的任务,让学生能正确的把握住将要学习的重点内容。同时教材当中有一些细节性的知识学生也不能错过,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思维发散,在问题情境下将各个地理要素联系起来,分析其关联的缘由,思考地理现象背后的原因,将零散的知识点集合起来,形成逻辑结构,帮助学生掌握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升学习能力。
例如,教师在对“印度”这一模块知识进行教学时,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张地图,之后在地图当中指出印度相应的地理位置,学生在了解了这一位置之后,教师再对印度相关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进行分析,如分析印度的地形、河流、生物、土壤等等内容。从整体上看,学生就对印度的基本区域知识点大致掌握了。之后教师单独的对这些知识进行讲解,比如说教师可以讲解气候对粮食生产产生的影响,教师在讲解完之后,学生不仅从整体上对印度有了充分的了解,对区域要素间的联系,学生也能够很快地掌握。
四、在空间视角下解析区域联系
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间一个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有机的整体,各要素共同构成了地域系统。例如在认识某区域时,主要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以及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相互关系来揭示区域特征的,因此区域地理特征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
区域地理复习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地理事象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区位意义,还要解释与其他环境要素的空间关系。因此在区域地理复习中要结合空间分布,重视对具有空间联系和因果关系的地理事物进行分析;而在系统地理复习中,要重视在区域中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两部分内容的复习虽各有侧重,但一定要相互渗透,要重视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二者有机结合,进行滚动复习,将系统地理穿插到区域地理复习中,同时将区域地理贯彻到复习的整个过程。
五、评价手段多元化,因生而异
教学评价改革是新课改实施的一大亮点和难点。就高中地理教学而言,其教学的实施旨在通过引导促进素养的提升,尤其是地理素质。学生得地理素养是否得到了发展用是依据教学评价来参考的。教学评价作为高中地理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一般情况下,从过程和结果这个方面,对学生的地理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和点评,以此使学生在教师的评价和指导下,发现自己地理学习的进步和不足之处,以此为基础,在之后的学习中查漏补缺,不断地增强知识、技能的水平层次,实现地理素养的落实。
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提高高中区域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师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改变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利用整体法开展区域地理教学,在空间视角下解析区域联系。教师还需要根据多元化评价,真正的提高高中区域地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为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梅国红, 陈涓. 基于地理学科素养的高二区域地理有效教学策略探讨[J]. 地理教育, 2015, 000(006):45-47.
[2]黄佩兰. 高中区域地理”有效教学”的探究[J]. 中学课程资源, 2015(8):15-16.
[3]张青松. 地理学科素养培养视角下的高中区域地理有效教学策略[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18):186-186.
[4]陈珂珂. 高中区域地理教学有效性探析[J]. 考试与评价, 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