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滋养课堂: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小学心理课的启发

发表时间:2021/7/2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6月   作者:赵伟伟
[导读] 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工作开展具有巨大的借鉴与启示作用:生活即教育启示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应善于把课堂引向生活并从中吸吮心理要素;社会即学校启示心理健康辅导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教学做合一启示心理健康辅导教师的责任在教学、教学生心理知识,以便更好地解决生活问题。

赵伟伟    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  215125
【摘要】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工作开展具有巨大的借鉴与启示作用:生活即教育启示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应善于把课堂引向生活并从中吸吮心理要素;社会即学校启示心理健康辅导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教学做合一启示心理健康辅导教师的责任在教学、教学生心理知识,以便更好地解决生活问题。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1)06-152-01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学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是陶行知在批判性的继承古今中外众多教育思想的精华和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基础上提出的。陶行知先生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随着时代的推进,该思想历久弥新,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启迪当代教育。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天然符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但是在实际的心理课堂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理论脱离实际、机械照搬、流于形式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歪曲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笔者就在教学实践中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经验谈谈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粗浅的体会。
        一、生活即教育:教学联系时事新闻,创造性使用教材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是教育、教育即是生活”,二者是统一的。教材是教学的一种主要资源,但是教育并不能只限于教材。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旺盛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热点时事联系紧密,高讨论度的社会新闻往往能触动孩子的心灵,因此,利用鲜活的时事来引发学习兴趣是学习心理课的最佳途径之一。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讲述理论时,恰当地插一些热点时事,能够让学生更加聚精会神,兴致勃勃。比如在讲生命教育时,可以联系青少年跳楼事件;在分析健康上网时,可以插播“网络诈骗”新闻……这些时事新闻的介入,点染了课堂的鲜活性,又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扎根教材是基础,但是也要立足教材,高于教材,活化教材,使不变的教材和处处变化的生活时事结合,让学生认识到高尚的品德并不是遥不可及,每个人在生活里都在践行着不同的素质和品格,从而引导学生将教育内容与生活结合,提高社会适应水平,拥抱幸福生活。



        二、社会即学校:鼓励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水平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和感悟,处在心理课堂中的学生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态度和行为,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土壤。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设计,目的就是要给学生探究、辨析、认识、思维开发提供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际上也是在引导学生不断融入社会、提高社会化程度、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智慧的过程,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学习和掌握这些能力,对于自己、对于社会,都能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因此,活化教学内容,努力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度,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注意使用更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如谈到“珍爱生命”课题时,可以将教学内容结合“关爱生命”的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受生命的联系,体会生命的可贵,从而更加深刻地领悟珍爱生命的内涵。教学实践表明,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往往取决于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他对生活和生命的感悟和理解。
        三、教、学、做合一:心理辅导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陶先生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因此,心理课中,要以生活实例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不断促进学生社会化,使学生成为热爱生活,有智慧的人。常常听到很多教师抱怨现在的小孩比以前要难教,我们以前的生活经验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代际间的差异越来越大,用学生没有经历过的事例去教育学生,的确是很难触动学生的心灵。心理健康课中所涉及的内容大多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例如人际交往、学习品质、情绪管理、生命教育等等。那教师应怎样使学生在课堂上领悟生活知识,提升心理素质呢?笔者认为,模拟现实生活情景比单纯的言语教育更重要,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多采用模拟生活情境的教学方式,用趣味角色扮演等环节提供给学生体验教师、家长等社会角色的机会,使课堂更加生活化,生动化。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讲《我和爸爸妈妈》这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的生活情境。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对家长的不理解之处,然后再请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任课老师、班主任、家长、孩子。请学生还原自己和家长沟通时的情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了解和感知父母的立场与心态,教师循循引导,让学生和父母的心贴的更近,改善亲子关系。整节课学生都处于身心投入的人状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师将生活带进了课堂,不仅实现知识的传授,更是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紧扣“生活教育”理念,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探索和践行,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积累,引导学生作为生活的主人,从生活中汲取经验认识,再将经验认识转化为理论认识,引导理论认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心理教育不仅要面对学生的现实生活,还要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准备,更要引导性学生不断实现好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
四、参考文献
[1]谌安荣.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及其意义[J]. 广西社会科学, 2004(9):189-191.
[2]刘梦. “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1(11):4-7.
[3]娄亚文.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J]. 文教资料,2005(18):73-75.
[4]王薇. 生活化教学,回归英语本真——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 新课程导学, 2015(24):95-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