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生
中冶东北建设(沈阳)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发展,地下室空间范围越来越大,超长混凝土结构日益增多,结合项目实际应用,通过设置膨胀加强带替代收缩后浇带进行施工的可行性,施工完成后进行施工总结,为类似工程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膨胀加强带 收缩后浇带 无缝施工
引言:超长混凝土结构在地下室施工中应用日益广泛,传统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中为防止混凝土收缩和温差裂缝而设置收缩后浇带,后浇带能够扩大伸缩缝间距,但后浇带给施工带来诸多不便,如后浇带处模板和支撑不能及时拆除,使工期延长;后浇带处钢筋不易保护,容易生锈;后浇带处处理不好会留下渗漏隐患等质量问题。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超长混凝土结构的地下及地上工程的分段施工中。
2 工艺特点
设置混凝土膨胀加强带,能有效替代钢筋混凝土收缩后浇带,防止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开裂,保证结构工程的质量,且方便组织施工,能够加快施工进度,提前为其他工序提供作业面,避免后浇带需要单独支设模板脚手架、覆盖保护、后期清理等,减少周转材料的使用,并有效的保障工期。
3 工艺原理
3.1 间歇式加强带施工原理:当一侧混凝土浇筑,且相邻施工段混凝土具备浇筑条件后,随即同时浇筑加强带和相邻施工段的混凝土;间歇式膨胀加强带主要是利用了膨胀带产生的预加应力即“抗”的原理,抵消混凝土的收缩应力,防止开裂。
3.2 后浇式膨胀加强带施工原理:在两侧混凝土浇筑并间隔一定时间(7~14d)后,进行浇筑中间预留的膨胀加强带。后浇式膨胀加强带主要是利用了“抗”“放”结合的原理,即先释放部分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再利用加强带抵消另一部分收缩应力。
3.3 结合设计院给出的依据,来选择间歇式或后浇式膨胀加强带,按施工图纸准确的划分施工段,以防止结构开裂,加快施工速度,同时对上部结构还应用了模板加强等技术措施,以保证结构工程的质量。
4 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4.1 工艺流程
4.1.1 间歇式混凝土膨胀加强带工艺流程
测量放线,确定膨胀加强带位置→绑扎膨胀加强带钢筋→止水钢板及密格钢丝网分隔→浇筑第一段大面混凝土→浇筑膨胀加强带混凝土(混凝土限制膨胀率≥0.025%)→浇筑第二段大面混凝土→混凝土养护14d
4.1.2 后浇式混凝土加强带工艺流程
测量放线,确定膨胀加强带位置→绑扎膨胀加强带钢筋→止水钢板及密格钢丝网分隔→浇筑膨胀加强带两侧大面混凝土→7d后浇筑膨胀加强带混凝土(混凝土限制膨胀率≥0.025%)→混凝土养护14d
4.2 工艺操作要点
4.2.1 测量放线
根据施工图纸确定膨胀加强带的位置,并应复核无误,一般设置为2m宽。
4.2.2 绑扎膨胀加强带钢筋
按设计要求绑扎膨胀加强带的钢筋,一般要求膨胀加强带的钢筋配筋率比两侧的钢筋增加0.5倍,并伸入两侧混凝土各1m。
4.2.3 止水钢板及密格钢丝网分隔
在膨胀加强带板钢筋两侧的中部焊接止水钢板,止水钢板向着迎水面,再在止水钢板上下部立竖向短钢筋Φ8@100,与止水钢板固定,然后在竖向短钢筋上挂密格钢丝网,网孔小于等于10mm,目的是阻止混凝土中石子的通过。
4.2.4 浇筑第一段大面混凝土
混凝土开始浇筑时,按照事先拟定的施工方案先浇第一段大面混凝土,因多在地下室应用,故大面混凝土采用抗渗混凝土。
4.2.5 浇筑膨胀加强带混凝土(混凝土限制膨胀率≥0.025%,内掺15%抗裂防水剂)。
混凝土浇筑从一边推进到膨胀加强带处时,改用膨胀加强带混凝土浇筑(混凝土限制膨胀率≥0.025%,内掺15%抗裂防水剂),直至该加强带浇筑完毕。
在接缝处用插入式振动器振捣密实,用刮尺找平,最后用木抹搓平,终凝前必须再进行一次压光,使其接缝严密。
4.2.6 浇筑第二段大面混凝土
膨胀加强带混凝土浇筑完毕再改回原配比混凝土,如此连续浇筑,不留伸缩缝或后浇带,一次施工完毕。
4.2.7 混凝土的养护
混凝土浇筑完毕终凝后,采用塑料薄膜保湿、浇水的措施进行养护,养护时间不低于14d。冬期,采用塑料薄膜加草袋覆盖保温、保湿的养护措施,必须在覆盖的塑料薄膜下始终保持有凝结水,如室外气温过低则应相应增加覆盖草袋的层数或覆盖珍珠岩颗粒。
4.3 工艺难点
4.3.1间歇式、后浇式膨胀加强带的设置原则及构造要求
(1)地下室钢筋混凝土结构间歇式、后浇式膨胀加强带设置时应严格设计的要求设置。一般来说间歇式、后浇式加强带会避开主楼、电梯井、集水坑等位置;底板不宜采用后浇式膨胀加强带,墙体不宜采用间歇式膨胀加强带;工期紧要求紧的地下室应优先采用间歇式或后浇式加强带。
(2)地上混凝土结构按设计要求设置间歇式、后浇式加强带,相邻施工段之间宜采用间歇式加强带。间歇式、后浇式加强带应避开电梯井、楼梯间等混凝土墙体的位置。
(3)连续采用后浇式膨胀加强带的长度不宜超过200m,连续采用间歇式加强带的长度不宜超过150m。否则,应设置一定数量的后浇带。
(4)设计及构造要求主要包括:
为消除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收缩应力,控制混凝土裂缝,在超长混凝土结构施工中设置2~3m宽膨胀加强带,膨胀加强带混凝土强度等级比加强带两侧混凝土强度提高一个等级,并在混凝土中掺加一定数量的膨胀剂和抗裂防水剂。其他部位的混凝土应按照设计要求掺加或不掺加膨胀剂,上部结构其他部位的混凝土不宜掺加膨胀剂。
4.3.2 膨胀加强带部位的模板支设要求
(1)间歇式膨胀加强带与施工段混凝土同时浇筑部位可采用密目钢丝网外,后浇式膨胀加强带与施工段混凝土结合部位均应采用木模板或快易收口钢板网。
(2)上部结构采用间歇式膨胀加强带的楼板,加强带部位支撑体系支撑应适当加密,并使用带顶托的支撑。
4.3.3 混凝土浇筑应符合下列要求
(1)后浇式膨胀加强带的混凝土应待两侧混凝土浇筑后,7~14天后方可浇筑。
加强带混凝土浇筑前,应先清除垃圾,清理钢筋及松动的混凝土;将两侧混凝土界面凿毛,用水冲洗干净并充分湿润,然后在混凝土界面上涂刷界面处理剂或素水泥浆。
加强混凝土振捣,以混凝土不泛浆、不出气泡为准,不得过振。
混凝土浇筑完成,表面至少搓平3次,最后一次搓平压实应在混凝土接近初凝时进行,必要时也可进行二次振捣,以保证混凝土不引起沉缩裂缝。
(2)间歇式加强带的混凝土浇筑应与第二段混凝土同时浇筑。
加强带一侧混凝土浇筑完毕时,采用掺加膨胀剂的混凝土(混凝土限制膨胀率≥0.025%,内掺15%抗裂防水剂)。必须保证膨胀加强带在其一侧混凝土的初凝前完成,并应加强结合处混凝土的振捣,以混凝土不泛浆、不出气泡为准,不得过振。最后再浇筑加强带另一侧混凝土。加强带交接部位表面至少搓平3次,最后一次搓平压实应在混凝土接近初凝时进行,必要时也可进行二次振捣,以保证混凝土不引起伸缩裂缝。
4.3.4 荷载堆放及拆模
上层施工结构时,严禁在间歇式加强带跨内堆放材料,避免因上部荷载过大和震动造成加强带部位的裂缝。
在搭设间歇式加强带上部结构模板支撑架时,必须垫设脚手板。加强带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时,方可进行拆除其下部的模板支撑。
5 总结
采用膨胀加强带替代收缩后浇带“无缝”施工技术后,通过合理的采取措施,结合项目实践,较好的解决了钢筋混凝土收缩开裂的问题,且方便了施工,确保了工程质量,加快了施工进度,减少模板脚手架的使用量、降低了工程成本。经过一年的观察未出现开裂的问题,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王玉龙.膨胀加强带替代收缩后浇带“无缝”施工管件技术 .建筑,202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