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智慧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月2期   作者:徐珂
[导读] 本文结合目前小学课堂存在的不足,从《神奇的巴学园》这本书中汲取教育的智慧。分别从两个方面来探究巴学园的灵魂人物——小林宗作先生的教育智慧,包括对待“小豆豆们”的方式、自身的言行等,以此来感悟小林先生身上所蕴含的教育者品质,从而给实际的教学过程以借鉴和启发。

徐珂   温州市藤桥小学  浙江  温州  325000
【摘要】本文结合目前小学课堂存在的不足,从《神奇的巴学园》这本书中汲取教育的智慧。分别从两个方面来探究巴学园的灵魂人物——小林宗作先生的教育智慧,包括对待“小豆豆们”的方式、自身的言行等,以此来感悟小林先生身上所蕴含的教育者品质,从而给实际的教学过程以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小林宗作;教育者品质;巴学园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8-019-01

        《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小豆豆因淘气被原来的学校退学后,来到了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让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
        《窗边的小豆豆》的受众颇为广泛,有孩子的天真与羡慕,有父母的感慨与钦佩,也有教育工作者的热情与探究。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究巴学园的灵魂人物——小林宗作先生的教育者品质,包括对待“小豆豆”们的方式,独特的教育理念以及学院课程的安排等,以期能为我们当前教育者自身素质的提升提供思考与借鉴。
        一、对“小豆豆”们的态度——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养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最为根本的是基本素养。接下来笔者针对小说中小林先生对待孩子们态度的分析来具体谈谈这些基本的品质。
        (一)倾听
        当妈妈领着小豆豆来巴学园的时候,小林先生只是安静地独自与小豆豆交谈,听小豆豆讲了长达四个多小时的话。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小林先生一次也没有打哈欠,一次也没有不耐烦,只是专注地听着。
        当我们联系实际生活的时候,我们才能了解这是一个多么朴素而又珍贵的品质。很多教师从来没有仔细地倾听孩子们自己的声音,没有真正知道孩子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倾听”并非只是一个姿态,它是教育工作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相互交流的前提和基础,倾听孩子们的声音,这样才能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什么才是最适合他们的。
        (二)信任
        过分的帮助和指导往往就是束缚孩子们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的枷锁与镣铐,多给予信任,让孩子多多尝试。
        在小说里,小豆豆因为钱包掉到粪坑里面而趴在粪坑口去掏钱包,一般大人看到了会说“在干什么蠢事呢”,或者大人会说“我来帮你吧”。但小林先生只是问清楚之后,简单说一句“弄完以后,要把这些全都放回去”。这种做法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对孩子们的完全信任与肯定。
        对教育对象的信任,不仅体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还体现在双方交往的点点滴滴。相信孩子,就是给他们最好的肯定,也是教育工作者必备的素质之一。
        (三)理解
        由于倾听和信任,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对象的理解与认可。小林先生建议让孩子们穿最差的衣服,这样能让孩子们玩得尽兴,玩得毫无拘束想的。因为理解,育对象的天性不会被过多地束缚,使其自然地成长,体会到生活的乐趣与自我的释放。



        (四)平等
        “平等”是指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是教师应尽的职责与义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根据学生的成绩区别对待。如果长此以往,学生就容易钻牛角尖。
        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的沃土。
        (五)肯定
        “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这是小林先生经常对小豆豆说的话,简单的一句话,对于小豆豆来说无疑是一个肯定,一种赞美,一份信赖。著名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美。” 作为—名教育工作者,如果时时都以饱满的精神、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话语来对待教育者,必定能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洒下甘露,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只有做到了理解、信任和倾听,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这样才是一个基本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二、小林先生的智慧——独特的教育理念
        可以这么说,小林宗作先生就是巴学园的灵魂所在。他的教育理念是非常吸引人的,尤其是对孩子韵律节奏等相关知识的开发,他可谓是走在了教育界的前沿。接下来笔者就针对文本来具体探讨一下小林先生的教育理念。
        首先,小林先生非常懂得抓住孩子们的好奇心理,而好奇往往就是打开所有知识的第一枚钥匙。我们可以看到,小豆豆们的教室并非是正规的传统意义上的大教室,而是闻所未闻的经由废旧的电车所改造的教室,不管任何孩子看了都会感到惊奇的教室。
        一个良好的教育工作者必备的素质就是永远保持活力的创意和童心,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真正能让孩子“焕发出快乐的光彩”的东西。
        其次呢,“海的味道、山的味道”也是小林先生教育智慧的充分展示。“海的味道、山的味道”是什么呢?原来是小林先生要求的盒饭的菜肴。一般来说,学校对学生们的盒饭有所要求时,会这样对家长说,“请注意不要让孩子养成偏食的习惯”,或者“请注意营养的全面和均衡”之类,但巴学园的小林先生却只是这样拜托家长们:“请让他们带来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山的味道”就是只在大陆上生长的食材,包括蔬菜、肉等等,“海的味道”,顾名思义,就是指大海里出产的食材了,有鱼,红烧海味什么的。总之,每个学生的饭盒里一定要有海里和山上出产的东西。能把这样朴素的道理用如此简洁而又诗意的语言说出来,的确让人佩服。这就要启发教育工作者在教导孩子们时候,必须要仔细斟酌好语言,说好每一句话,也是一门教师必修的学问课。
        最后呢,还要探讨一下巴学园的课程设置,不仅座位是自由选择的,连课程的安排也是自由选择的。在第一节课开始的时候,老师就把当天要上的所有的课,还有每一节课所要学习的所有问题点,写在黑板上,然后孩子们就从自己喜欢的那门课开始学习。这样随着孩子们年级的升高,老师就能够逐渐掌握每一个孩子的兴趣所在,以及他感兴趣的方式、对问题的思考方法等。由此,老师能够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这也就是我们孔老夫子所说的“因材施教”。当然这也是需要一定的教育条件,比如小班化的教育等,学校特色化教育等等。
        以上就是笔者根据《窗边的小豆豆》中对小林先生的教育品质所做的分析和探讨,希望能给之后自身的教师生涯以启发和思考。
参考文献
[1]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M].赵玉姣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1.01.
[2]熊开玉.巴学园,我向往的地方——《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J].江苏教育研究.2011.(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