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化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发表时间:2021/6/25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6期   作者:李本安
[导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与实施,我国教育逐渐从应试教育向人文教育转变。
        李本安
        大合坪乡九校   湖南省怀化市  419625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与实施,我国教育逐渐从应试教育向人文教育转变。学校除了传授学生最基础的理论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个体差异,因此差异化教学也逐渐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文章以初中数学为例,探讨差异化教学中运用的策略,希望可以为初中数学教师以参考。
        关键词:差异化教学;初中数学;运用
前言:
        初中数学知识逻辑性、抽象性难度都比较强,也是初中生养成逻辑思维的关键时期。初中生由于小学时期的数学基础、思维水平等都各不相同,会出现个体差异。初中数学教师应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开展数学教学,难以满足存在个体差异初中生的学习需求。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充分掌握初中生的具体情况,并科学授课,才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充分了解初中生进行差异划分
        初中数学教师要想更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因材施教,最大限度保障不同群体的初中生都可以更好学习数学知识。在此种情况下,教师应用统一的教学模式,显然就会出现优秀生“吃不饱”、学困生“营养过剩”的情况。所以,教师首先要对初中生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进行差异性的划分,才能保证因材施教的顺利实施,并取得理想的教学成绩。
        充分了解初中生,不仅是指教师要清楚初中生的数学成绩,还要了解初中生的数学基础,了解初中生数学成绩优秀或较差的原因。对此,教师就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加留意初中生的表现,并开展不同内容的测试。教师要跳出仅对教学内容的测试范围,需要先对初中生的之前的数学基础有充分的掌握。之后,再对初中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测试,这样才会更加准确掌握初中生的具体知识情况,从而更加准确进行差异化的划分,因材施教。
        另外,教师还要对初中生的学习能力、是否积极学习、数学兴趣有一定的了解。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多加观察初中生。并对不同层面初中生的数学成绩进行定期总结。这样才会使教师对初中生更加了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应用一些策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加以测试。如,同一类型的数学题,教师先统一教学,再通过相应的数学题测试初中生的掌握程度。这样就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初中生的理解水平、思维情况。然后,教师再结合初中生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差异化的划分,就可以更高效实施因材施教,使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得到质的飞跃。
二、针对初中生具体情况展开教学
        差异化教学的关键是准确划分初中生群体。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活动也同样十分重要,这样才会使不同层面的初中生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先对初中生进行差异划分,教师要综合初中生的情况来划分。可以将平常认真学习、数学成绩较优秀、对数学知识兴趣也较浓的初中生划分为甲层;将平时较认真学习,但数学兴趣和学习成绩较为一般的初中生划分为乙层;将平时既不认真学习、对数学知识兴趣、数学成绩都较差的初中生划分为丁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初中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促进他们学习效果提升。


        比如,在对《直线、射线、线段》知识开展教学时,教师要先对这部分知识开展统一教学。教师可以适当利用信息技术,提前将生活中有关这三种线的形态案例制作成课件。然后,教师先播放直线在生活中体现影像,如:“军营在操练射击时,战士双眼紧盯枪支上的两个瞄准点。”教师就可以提问初中生:“有哪名同学清楚为何要这样来设计步枪呢。两个点的意义是什么呢?”。初中生通常会依据生活阅历回答教师:“是为了瞄准”。接下来,教师再导入直线的性质、定义的知识。当初中生理解后,教师再分别对射线、线段的判定和性质加以授课。接下来,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的提问不同层面的初中生。对于丁层初中生,教师可以提问:“直线、射线、线段,有哪些区别,定义分别怎样的?”;对于乙层初中生,教师则可以让他们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直线、线段或射线。”。帮助他们巩固数学知识;而对甲层初中生,教师则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先提出数学题,再让甲层初中生来解答。如:“植树工人在植树时,为何要先在道路的两端先分别种植上两棵树苗后,再开始其它树苗。”。这就需要甲层初中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灵活应用到生活中。
        通过教师的不同提问,既可以让三个层次的初中生,在集中注意力学习的同时,扎实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还可以最大化提高初中生的整体学习成绩。并且,还可以有效促进初中生思维的发展。
三、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布置作业
        除了要对初中生进行更加准确的差异化划分,并开展有针对性教学,教师还要结合初中生的不同情况来布置课后作业。课后作业是检验和帮助初中生巩固课堂所学数学知识的关键途径,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在布置作业前,用心计划,确保初中生更好掌握教学内容。
        比如,教师在讲授完《平方根》的计算知识后,就需要有计划来布置作业。教师可以将课后作业也布置为三个层次。每一层是包括基础知识的作业,让初中生会简单计算即可;第二层是帮助初中生巩固平方根知识的作业,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较为复杂一些的计算题,并同步将一些初中生容易混淆的平方根知识布置成选择题,这样就会使初中生更加巩固数学知识;第三层作业,教师则要布置一些实际应用到平方根的生活案例,让初中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以此帮助他们活学活用,使初中生的思维更加开阔。
        教师布置完作业后,可以要求初中生对第一层作业必须完成。对于第二层和第三层作业,教师就可以让初中生自主去选择完成。这样既可以让不同层面的初中生自由发挥数学能力,还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掌握初中生的变化情况。如,一些低层次的初中生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会完成更高层次的作业,教师就可以尽快掌握初中生的进步情况,进而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并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总结:
        差异化教学的思路是以初中生为主体,一改以往的“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对于存在个体差异的初中生而言,不仅可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还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初中生理解和吸收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成绩。并且,还可以促进初中生思维的发展,使他们的对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更加充足,从而其深入探索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鲍宜慧.初中数学差异教学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A3):63-64.
[2]金爱平.差异化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与渗透[J].数学大世界(上旬版),2021(1):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