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设计”视野下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课程体系改革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建筑科技信息》2020年11期   作者:焦彦国
[导读] 在“大设计”理念指引下,工艺融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拓展设计的多元化思维,综合协调解决设计问题的分析能力,助力教学成果的实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土空间规划发展的推动下,“大设计”理念适应时代背景应运而生,提倡多学科交叉融合,打破单一学科界限追求跨界整合。文章从城乡规划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视角,针对目前在基础课程体系规划、教学思路的优化整合配置及授课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大设计”理念的教学改革方案,工艺融合,为拓宽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模式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大设计;城乡规划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改革
       
        
引言
        在“大设计”理念指引下,工艺融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拓展设计的多元化思维,综合协调解决设计问题的分析能力,助力教学成果的实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1基础课程体系构建面临的问题
        1.1教学方式单一
        在知识获取途径较贫乏的时期,教师以传授技能和知识要点的单向教学方式比较可行有效。单一的面授方式和传统的课堂场景很适宜于层层递进的单一知识体系和台阶式的学习。《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课程涉及的知识维度较广,很多知识学生在前期其他专业课程并未接触,因此课堂传授的教学任务量较大。在知识传播速度较快的信息化时代的语境下,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了较多的时间,学生群体在被动“满堂灌”的情况下就会缺少对知识的思考和疑问,这种单一的面授方式会减少学生发挥主动学习、开拓创新的机会,在深度研究阶段的表现较差,不利于培养综合思维。当今跳跃式的信息传播方式与传统循序渐进的教学路径形成了矛盾。
        1.2教学结构缺乏相互联系
        工程实践是贯穿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的主线,在传统的授课过程中,通常是先讲授课程的理论知识,再讲解经典生态实践案例,最终由学生结合课堂知识进行最终作业成果(生态实践规划设计)的汇报。“理论讲授—案例解析—实践汇报”的教学结构,理论上以建构基础原理到实践技能的转化为教学目标。但由于授课周期较长导致学生在后期实践操作阶段遗忘了前期授课的知识,课堂的理论知识和案例教学资源并不能有效地辅助和跟进学生生态规划设计的整体过程。三个阶段教学的咬合关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被削弱,造成理论讲授和实践落地严重脱节,这与培养学生生态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学宗旨相悖,教学预设的目标效果严重打折。
        1.3教学训练方法缺乏应用性
        传统以物质形态为引导的规划教学训练方法很难满足生态规划中“理性”思维的形成和转化,由于该专业的办学特征和前期形态设计训练对各环境要素的规划和自然生态单元的调控较弱。因此,传统的授课内容已经无法满足信息时代下的理性规划方法的需求。原有偏重形象思维、缺乏定量分析的教学内容讲授、轻视逻辑综合思维的严谨训练,致使许多学生更多地获取了表现技法层面的能力,而生态规划设计更需要的是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综合思维能力,从社会、文化、经济等综合视角下切实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的现实问题,同时需要掌握生态修复的具体手段和措施。因此,在实践操作中很多学生拿到命题就着手物质空间的形态设计,对生态分析和问题推导的部分较为缺失,形态设计并不能切实有效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导致后期陷入打着低碳的理念行高碳之实的尴尬境地,物质空间的美感训练偏离了教学课程的目标核心理念。
        2“大设计”视野下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2.1制定了体现地域特色的全方位、多层次、特色鲜明的培养方案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对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进行适时调整。

既注重设计基础课群构建,也关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要求。设置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概论,在保持城乡规划概论专业的基本课时下,增加8个学时的艺术设计概论,对跨学科设计基础知识进行夯实和融合,将“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与地域文化研究”学术创新团队研究成果充分融入规划设计课堂教学中,增加传统文化与城市美学等课程;以空间规划设计能力的规划设计类课程为主干,人文、土地资源类课程、设计分析与技术类课程则为横向支撑,培养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双重视野、适应地区城乡发展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
        2.2构建了适应时代需求的多平台实践教学拓展方案
        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办学目标和院(系)专业建设规划为依据,强调艺术文化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完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梳理优化教学和质量管理体系,研究探索教学组织模式、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科学性,适应城乡规划专业学科新动态新发展,开设公共艺术设计、旅游规划设计及传统村落保护与设计。结合实践教学模块,充分利用多样化实践项目,构建实践教学拓展平台。在强化城市规划设计模块的基础上,设置了艺术设计模块、建筑设计模块、乡村特色设计模块、国土空间规划模块。设计课程题目结合地域特色和科研实践;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注重课程内容更新,引导学生加强对社会文化、学科前沿、城市问题、设计哲学思维和新技术的关注。
        2.3拓展多元教学方式,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基于“大设计”视野,搭建专业基础平台,依托学院专业设置特色,立足于“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基本理念,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引入社会、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艺术类课程。探索“政、产、学、研”四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方法与途径,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探索以建筑类和艺术设计类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培养模式;进一步发挥“设计类”专业平台优势,完善“大设计”的基础课程平台和共享课程群构建。推进信息化教学,打造“金课”,积极申报省级精品课程、“一流课程”。努力拓展专业建设平台,积极申报省级平台,持续改进专业办学条件;结合“建筑学”、“设计学”一级学科建设,加大学术研究和学术梯队建设,提高教学团队科研水平,努力提高办学层次,促进专业办学持续发展。
        2.4教学信息化平台探索:“交流受限”走向“多元互动”
        教学方式的更新、教学结构的整合以及训练方法的变革,都需要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作为途径去实现。借助信息时代的沟通平台,教师可以在完成原有固定的教学课时之外,采用灵活多变的引导方式,针对阶段性的教学目标重点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所思所感进行教学答疑和讨论。根据课程中生态实践成果的编制时间周期较长,大致划分为研究选题、生态调研、结论策略和成果编制四个阶段,考查学生辨别问题、调查方法、策略逻辑和空间设计的能力,四个阶段的学习关系具有渗透性。教师会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特征以及学生在不同阶段容易出现的认知偏离,结合学生群体在学习进程中的组合类型采用开放共享式、协同讨论式和差异互动式三种平台进行交流和探讨。
        结束语
        在“大设计”理念下,城乡规划专业通过建设工艺融合的师资队伍,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优化教学体系,开展校企合作等多种渠道,强调学科的交叉性,重视实践设计审美能力的提高,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指导体系,全面拓展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大设计”设计视野和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雷诚,毛媛媛.强化工具理性的城乡规划思维训练体系探索与实践[J].规划师,2017(8):138-143.
        [2]方华.基于“大设计”的跨界教学以视觉传达设计跨界毕业设计教学为例[J].工业设计,2018(7):117-1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