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7期   作者:高子晏
[导读] 在小学的课程系统中,语文始终占据重要地位,语文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对于学生思维发展也发挥重要作用。
        高子晏
        山东省烟台市鲁东大学  264025
        摘要:在小学的课程系统中,语文始终占据重要地位,语文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对于学生思维发展也发挥重要作用。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顺应语文教学改革的潮流,明确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本文的目标是探索生活教育理论给小学语文教育带来的启发。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小学语文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当前许多语文教育的问题都能够找到解决的答案,能够有效提升小学语文的教育水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生活化
        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目标而设定的,它体现了课程对于“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标准和要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也具有重要作用。现如今,我们一般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在传统的教学当中,教师通常只会着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维度,忽略第三个维度。虽然前两个维度对于增长学生知识、培育学生智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却忽视了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情感态度的熏陶与感染的作用,难以体现出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特点,不利于让学生爱上语文学习,更不利于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索。
二、教学方法生活化
        建构主义在学生观上主张学生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积极主动地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地知识体系之中,主动地建构新知识。从这一观点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教师的尊重。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贴合学生已有的认知,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取新知。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1.教材内容生活化
        教材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这架桥梁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虽然内容的呈现大都以文字为载体,但是几乎每一篇课文都能够体现出生活的气息,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当前我国逐渐由“一纲多本”转向“一纲一本”,部编版教材大范围地应用于实际教学之中,在部编版教材的一大创新和突破就在于它力图贴近当代学生的“语文生活”,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体现了时代性。如一年级下册的《操场上》写的是同学们在操场上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描绘了各族学生在学校上学的情境;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则选取了日常随处可见的爬山虎进行描写。

教材中所选取的内容都十分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很轻易地联想到自己在生活中的经验,并能够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从而有利于学生将知识进行迁移运用,体现语文学习的工具性。
2.开展生活实践活动
        学生学习的内容不仅局限于课本上,同理,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学习的围墙之内,教师应该用于突破学校围墙的桎梏,将教学活动的场所扩展到田野乡间、工厂社区等,体会周围生活的风土人情、美丽景色。如学校可以开展以“走进乡村”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体会乡下淳朴的风俗人情,体会乡村生活,并能够按顺序观察,在写出乡下人家特点时体现逻辑顺序。在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时,选择的角度要独特,从而才能够发现其特点,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能力。
        教师要将语文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活动中。让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学会运用知识,在学会生存技能的同时,丰富社会实践,积累生活经验,实现教学与生活的有效结合[1]。
四、作业布置生活化
1.积累型作业
        所谓积累,就是将语言材料逐渐内化为个人语言储备的一个过程,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也越来越注重语言的积累[2]。语言性的积累是在布置语文作业时应该关注的问题,例如《动物儿歌》这篇文章,课文通过介绍小动物的名字,在无形之中渗透了形声字的规律,学生既学到了儿歌,又体会到了汉字文化的魅力,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形声字,然后再创作,将语音文字的运用落到实处。再如《对韵歌》,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生活中那些事物还可以组成对子,依据课文的格式自己创作一首简单对韵歌,比如某位同学创作了一首反义词的对韵歌:“上对下,小对大,前对后,左对右。”有的学生还将植物的名字编成了对韵歌,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最后民主投票,选出班上学生觉得最好的对韵歌展示在教室中的学习园地处,拓宽学生知识积累的范围。
2.开放型作业
        比如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鹿角与鹿腿》,学完课文后,可以让学生课后思考:狮口逃生后的鹿,觉得鹿角只是好看却不实用,想要锯掉鹿角,此时你会对鹿说什么呢?学习完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这一课后,教师可以布置习作练笔,让学生回忆在过往的生活中,自己的父母有没有做过让自己“鼻子一酸”的事情,以自己的实际经历为契机,加深理解,丰富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种开放式的作业看似开放,但是实质上却是将文本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紧密结合,成为教学与生活的连接点。


参考文献:
[1]姜严.学以致用:陶行知“生活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06):69-70.
[2]高怀青. 小学语文生活化作业的设计与实践[A].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