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子豪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成都 610225
摘要:苏轼因“乌台诗案”而不断流贬,于元符三年(1100)六月终获赦,被朝廷安排从海南儋州量移廉州(今广西合浦县),同年元符三年(1100)八月离开。苏轼在合浦生活了两个月左右,在合浦期间苏轼游山玩水,进行了多次休闲活动,也留下了不少优秀的诗文,合浦至今依然存在不少与苏轼相关的历史古迹以及民间传说,这也对合浦的历史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合浦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留下了重要的痕迹。
关键词:苏轼;合浦;休闲活动;影响
一、苏轼量移廉州的原因
合浦,取义为江河汇集于海之地,因当地有大廉山,又称廉州。苏轼文采出众,但从政生涯并不平坦,苏轼因“乌台诗案”而流贬各地,直到晚年才被赦免。从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七月初到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八月底,苏轼总共在合浦生活了将近两个月时间,合浦也是苏轼在广西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
据《宋书》记载,“微宗立,移廉州,改舒州团练副使,徒永州。”[1]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宋徽宗继位,召还元祐旧臣,苏轼也因此得赦。“量移廉州安置。”[2]移为古代官员调用的程序之一,即到某地等候任用。苏轼接到朝廷的诏书后大喜,写下《移廉州谢上表》,其中“拜望阙庭,喜溢颜面。否极泰遇,虽物理之常然;昔弃今收,岂罪余之敢望。”[3]反映了苏轼当时苦尽甘来,劫后重生的欣喜之情。
三、苏轼在合浦时期的休闲活动与创作
合浦是南珠之乡,苏轼曾在诗作中引用“合浦珠还”典故,例如“闻道徉江空抱珥,年来合浦自还珠。”[4]苏轼经常在合浦周边地区进行休闲活动,在合浦度过了中秋佳节。在游览了当地名胜后,苏轼还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以及趣闻轶事,所留下的文学作品不仅体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也在合浦的历史文化长河留下的不可磨灭的痕迹。以下本文就苏轼在合浦时期的活动与创作进行概括总结并进行分析。
(一)乘舟渡海,终至合浦。苏轼从儋州赶往合浦时,正值暴雨,苏轼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便有“参横斗转欲之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章。”[5]等作品中充分体现了苏轼到合浦的路途惊险,但苏轼心情却依然轻松愉悦,苏轼经历了官场中不顺,虽被贬当时荒远的合浦,但仍还保留了自己坦率本色,表示对这段人生经历并不后悔,这也体现了苏轼旷达超然的情怀。
(二)品尝龙眼,写诗纪念。苏轼在合浦的时正值合浦特产龙眼成熟季节,苏东坡品尝后诗兴大发,写下了《廉州龙眼,质味殊绝,可敌荔枝》一诗,赞赏了龙眼美味,认为当地龙眼味道可以比得上荔枝,诗句尾联提出正是因为龙眼生长于蛮荒之地不为人知,反而避免了像荔枝被妃子玷污的命运,这也是苏轼借龙眼比喻自己人生,自己怀才不遇,却因被贬至偏远荒蛮之地才得以远离官场,保全清白气节。
(三)相逢故友,谈文叙旧。时任石康县令的欧阳晦夫是苏轼好友,苏轼在合浦居住时,欧阳晦夫多次来拜访。欧阳晦夫提出希望苏轼为他题诗,苏轼欣然留下了诗作《梅圣俞之客欧阳晦夫,使工画茅庵,己居其中,一琴横床而已。曹子方作诗四韵,仆和之云》。为感谢好友的妻子帮他缝补头巾,好友儿子送他琴枕,苏轼作有《欧阳晦夫遗接琴枕戏,作此诗谢之》、《欧阳晦夫惠琴枕》两诗以感谢好友家人的帮助。
(四)游海角亭,手书留念。苏东坡到了合浦的海角亭游玩,该亭是当地人民修建以纪念东汉合浦太守孟尝。苏轼见碑刻甚多,感叹“孟尝高洁,施政廉明,去珠复返,无怪乎千古誉为盛事。”[6]苏轼也为合浦珠民所收到苦楚而愤慨,“曾驱万民入渊底,怎奈孟尝去不还?”[7]在海角亭,苏东坡亲手书写了“万里瞻天”四个大字,气魄非凡。
(五)访东山寺,遇苏佛儿。苏东坡听闻合浦附近有东山寺,寺内僧人愈上人诗才出众,便前往拜访,但愈上人不在。苏轼见愈上人在墙壁上留下了题诗“闲伴孤云自在飞”,即兴题写《戏和合浦僧》以和。
苏东坡在东山寺结识了一个老人,老人名叫苏佛儿,当时已82岁,仍精神十足。两人相谈甚欢,苏佛儿的修佛感悟独到,认为“即心是佛,不在断肉。”[8]后来,苏轼把与苏佛儿相遇交谈的经历整理成《记苏佛儿语》。
(六)赴宴饯别,作诗留念。苏东坡将要去永州任职前,邓拟等人设宴饯别苏轼于清乐轩。席间忽闻远处传来笙箫之音,这也让苏轼与好友无比惊叹,于是好友请苏轼题诗纪念,苏轼也当场作《缸笙诗》以纪念。
苏轼晚年有幸来到广西合浦,虽然只是短暂停留,但是从诗文中我们却能看得出苏轼对于合浦的喜爱,苏轼在合浦生活期间没有陷入苦闷之中,而体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他游览合浦的山水名胜,积极创作,留下十多篇优秀诗文,为合浦的历史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苏轼在合浦期间的影响
晚年苏轼对于自身仕途不顺已看淡,苏轼在合浦通过一系列的休闲活动,度过了在合浦时期的生活。苏轼在合浦期间休闲活动除了对苏轼个人的影响,也为合浦历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对苏轼个人的影响
苏轼当时刚刚得赦,且不在合浦任职,个人时间悠闲,精力基本集中在游山玩水及诗文创作。苏轼积极与当地士人与百姓的交流中,了解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并与友人结伴游览当地风景名胜。还与友人吟诗作对,进行文学创作,这些活动使苏轼感受着心情的愉悦,还强化了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苏轼到合浦时已经63岁,历经环海沉浮,一再被贬谪,但在合浦时却非常积极乐观,这也对苏轼的晚年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苏轼在离开合浦的次年便因病逝世,合浦也就成为他在岭南的最后一个心灵驿站,为他带来心灵最后的宁静。
(二)对合浦历史文化的影响
1.合浦留存与苏轼相关遗迹
苏轼在合浦生活期间留下不少民间佳话,不仅当时人深感荣幸,后人也仰慕苏轼晚年的风流,千百年不断追忆怀念。苏轼在合浦留下的遗迹或为当时苏轼亲自到临,留下手墨,如海角亭;或为后人追忆苏轼,修建的建筑物以纪念苏轼,如东坡亭、东坡井、扁舟亭。合浦至今留存与苏轼相关的遗迹,这对于开设特色文化旅游线路,同样是可利用的宝贵物质财富。此外,苏轼还在合浦留下了不少非物质财富,这些与苏轼相关特色建筑、诗词和传说都是苏轼留在合浦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2.合浦流传与苏轼相关传说
苏轼在合浦生活时,得到当地平民与士人仰慕,当地人非常乐意与苏轼交流,苏轼本身就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又热衷于与当地士人乃至普通平民交往,当地士人以苏轼能成为自己的座上客而为荣。在苏轼与当地平民的交往中,多有诗歌酬唱、实物赠与,故而合浦民间流传着不少与苏轼相关的美谈逸事,例如东坡赠砚、东坡题字。
五、结语
苏轼在合浦时期留下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是合浦历史特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的产物和时代的印证,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状况,传递着历史的信息。而苏轼也给合浦的历史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当地留下了浓重的东坡色彩,这在合浦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分量。当时苏东坡来合浦只是一种机缘巧合,也许连他本人也想不到自己留下的足迹,在千年的时光中,让合浦人民追思怀念。
参考文献
[1]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6;
[2]孔凡礼:《苏轼年谱》,北京:中华书局,2005;
[3]、[4]、[5].苏轼:《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
[6]、[7].合浦县志编纂委员会:《合浦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8]苏轼:《东坡志林》,北京:中华书局,2013;
作者简介:唐子豪(1997.3—)男,汉族,广西北海,西南民族大学,中国史,20级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