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菊
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十二道沟镇十三道沟中心小学 134403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行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没有风。”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让学生能阅读、会阅读、爱阅读,对提高学生素质有多么重要。尤其是农村的学生,社会氛围和家庭环境都远不如城市的学生,他们的阅读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那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一线教师就有责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要下功夫下气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引领;兴趣
不记得是谁说的,但我清晰的记得有这样一句话:“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现在的统编语文教材已经非常系统和科学了,但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一味的把每一篇课文,每一个段落,甚至是每一句话都分析的“透透彻彻”,说句不好听话是“胡子眉毛”一起抓,表面看是做到了面面俱到。但仔细地反思之后就觉得既没有重点难点也没有学习方法,久而久之那将是不堪设想的,于是结合教材与我和以及这里的学生实际注重从多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阅读。
1.要引领学生使用“——”“~~~~”等符号以及写简单的注释。
小学阶段是学习的基础,这个阶段如果把阅读的方法掌握了,那对今后的语文学习意义是相当重大的。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首先要教学生会标自然段序号,会把不认识字词圈起来;到了中年级就可以教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做各种标识。比如《草原》一课,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用“——”画出描写草原自然美的句子,用“~~~”画出描写草原人们美的句子,用“?”标记自己读不懂的句子,对理解深刻的句子写上简单的注释……通过这些方法进行学习,学生很自然的就理解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中心意图。
也就是通过阅读从哪些词、哪句话或者哪段话中体会到了(或者感受到了)什么。到了高年级,随着学生的识字量的增多和阅读量的加大,他们的阅读能力也有所提高,这就要在中低年级的要求标准上提高要求了,在阅读完一篇课文后要会写一篇学习体会或者能够进行课文的改写、复述等等。
2.要根据教学内容配合相关阅读。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现在教材已经十分注重单元整合了,注重学法的指导、语言的积累,突出了方法的运用,所以我们的教学就应该遵循“认知——实践——运用”的学习规律。因此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方法的指导和相同类型文章地引领与推荐。比如在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首先我和学生一起学习,在白天通过观察太阳和在夜晚北极星,在山林中观察树影来辨别方向,并且指导学生用“~~~”标出观察的是什么,用“——”标出用什么方法观察的。接下来让学生通过此方法自己来学习夜晚、下雨天、下雪天辨别方向的方法。如此一来学生很快就完成了学习任务。既掌握了学习课文的方法又掌握了一些自然科学。
3.要定期开展阶段性阅读活动。
“温故而知新”古人尚且知道复习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当代教师,我们更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些温故的机会,当然不能把学生的知识,每天每人的检查,那是不可能做到的,怎么办呢?当然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开展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温故并得到锻炼。比如三年级下册第2单元是“寓言故事”这一单元,让学生在理解阅读寓言故事的基础上,明白其中所蕴含的大道理。从而引导我们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于是在学习这一单元时,我一边引领学生学习教材中的《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池子和河流》的同时,还引领学生阅读课外的《邯郸学步》《狮子和老鼠》《树叶和树根》等,并告诉学生学完这一单元之后我们班级要开展“寓言故事”大会,并提出要求(1)选择的寓言故事不是我们教材之中的。(2)讲述寓言故事的时候,语言通顺连贯并简单阐述故事中的道理。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就有意识的搜集课外的寓言故事。同样还开展“古诗词比赛”“演讲比赛”等等。当然规模不一样,有时是班级内的,有时是年级部的,偶尔也有全校的,或者是邀请家长一起参加的。不管规模是大还是小,其意义都是远大的:第一,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第二,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第三,拉近了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
4.要重视阅读方法的引领。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阅读也不例外。掌握了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那学习起来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就要引领学生会粗读、跳读、研读、精读……粗读也称浏览、泛读,是以极快的速度把书通读一遍,以求了解大概的内容;精读也称细读、研读,是指以正常的或稍慢的速度,对书的内容深入钻研。以求全面彻底地理解,清晰地勾画出文章结构或相关情节,学习掌握其写作方法,进而对其进行分析、评论和研究。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都有粗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并且用“*”字号对初读课文做了标识,这使得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有较强的明确性。精读的文章则要摘抄好词好句好段落、分析主题思想、人物特点、写作方法等等。不管粗读还是精读,都要简单写一写粗读和精读的理由,时间久了就水到渠成了。
5.要注重由阅读到写作的训练。
小学教材中每一个单元的课文结束后都跟随一个习作,这种安排目的性是很明确的,也就是学习之后就要会运用。每当遇到习作时不少学生拿起笔来不知从哪下手,更是没有内容可以写,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从小、从早抓起。比如低年级我们用好词进行写句子的训练和小段落的训练;中年级就训练学生写两、三段话,可以仿写;高年级就要训练学生不同的习作用不同的方法写出完整的习作。比如在五年级下册第7单元,这一单元的课文就是有关人物描写的,有《刷子李》《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临死前的严监生》等,这些课文中的人物特点鲜明,故事情节生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随后的单元习作就是让学生写一个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那怎么办?作为教师就应该做到“有备无患”。在学习这些课文时,就重点和学生探究写人物时要注意的方面和突出人物性格的事情。用事情来突出和刻画人物的特点,同时还要注重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使人物有血有肉,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学就给完成习作做打好了铺垫。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作为一名教师要牢牢记住这句话,虽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一定的难度,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做到的,但只要我们努力,用好教材相信一定会引领我们的学生正确地阅读,科学地阅读,并会运用阅读服务于社会和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