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颖
厦门市大同中学 361001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德育课程的有效融合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可以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素质。本文研究目的是通过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分析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课堂中的重要意义,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德育培养的融合实践策略,以提升初中阶段学校人才道德的培养水平。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德育课堂;实践探究
前言:近年来我国德育教育持续深化落实,各学校正积极探索德育教育的创新模式。初中的德育教育课堂把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德育培养目标,旨在从初中阶段就努力培养道德品质良好的社会接班人。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明成果,凝结了民族历史长河中道德传承、文化思想和精神观念,具有强大的道德培养指导作用。初中德育课程设计若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然会产生良好的引导效果,将思想仍在成型阶段的初中生培养成为懂礼貌、讲道德、能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内涵的人,为其未来人生发展提供坚实助力。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初中学校努力打造具有优质成效的德育课堂,深化落实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因此各学校应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中阶段德育教育带来的宝贵机遇,将二者巧妙融合实现德育思想教育的隐性化,提供更有深度、更有效率的初中德育课堂。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起源于远古文化时期的神农氏,自夏朝建立以来开始逐步发展,经历商、周朝直至战国时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灿烂景象。到了秦汉时期我国传统文化已经初具规模,其内涵在不断丰富的过程中逐步定型,但表现形式仍随着朝代更替而不断发展变化。在这一复杂悠久的历史过程中,我国传统文化从内容到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其精神内涵得到先人的不断发展深化,并在这一过程中去其糟粕,融合时代内涵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
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核心部分,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进步中已经成为一座资源丰富的文化宝藏,已经在漫长的演进中融入到每个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成为民族立足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强调要以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角度来深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一宝贵的思想精华对于树立正确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深远意义。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入初中德育课教学中,可以在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水平的过程中为其展示我们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力量激发其积极进取的思想和动力,使其充分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抱负情怀和浩然正气,并立足于时代精神的先进特点提升初中学生的道德素养,增强其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课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的培养在初中阶段的德育课程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它对学生的行为动作和思想道德起到引导规范的作用。初中阶段属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间,这一阶段正是学生思维模式和道德认知趋向完全成型的时期,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观念以及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都会受到价值观念的影响和约束。不同价值观念视角下的人,对同一件事情或同一个物品的认知存在程度不一的差异,正确健康的价值观念可以帮助学生获取积极向上的心态并在不断进步中走向成功,而错误扭曲的价值观念可能会使学生误入歧途,足以见得价值观念对于初中生的未来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体现在初中德育课程中,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二)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背景,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或多或少地接触到网络世界。当前时代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在愈加开放的大环境下各个国家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与我国存在差异的文化思想也通过彼此之间的密切联系尤其是互联网途径传播到我国,与中国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形成一定的冲突。西方当代文化在一些角度较为符合年轻人的心理特点,在文化传播的影响下许多年轻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开始逐步偏向于西方文化,致使其道德观念出现了一定的偏移。因此初中德育课堂应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优秀文明宝藏的强大吸引力,并对自身的思想道德观念进行自省,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陶冶情操马蹄声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三)传递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内容就是爱国情怀,爱国主义同时也是现代初中教育体系中的德育教育重点。回望历史,先人以自我奉献的方式诠释着爱国主义精神,并形成意义深远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流传至今。但近些年来,爱国主义情怀的深化和发展被逐渐淡化,各类恶性社会事件的频发对初中生的思维观念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深化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德育课堂中的融合可以有效传播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使学生从自身开始向社会传递爱国主义精神。除此之外,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给了初中学生更多的启示,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拼搏意识,帮助其获得更健康优质的发展。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课的具体实践
(一)结合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教学设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可以与初中德育课程的融合实践可以有很多思路,具体可以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初中德育课的教学设计,思考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德育学习中去。因此,在进行德育课程时因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特点,结合学生喜欢、易接受的课堂表现形式打造积极健康的德育课堂氛围。例如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德育教学时,老师可以充分收集古人为国献身、忧国忧民创造的古诗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吟诵,并为其讲解具体故事和其中包含的优秀爱国主义精神内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何深化落实爱国主义,并以古人为榜样,结合当前时代特点,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爱国情怀。
(二)创设具有文化内涵的教学情境
要抓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实际情境的连接点,立足于初中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按照其易于接受的思维逻辑创设具有文化内涵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内涵并在这一过程中从被动的德育培养,到双向的主动接受德育熏陶,可以有效提升初中德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要加深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培养的融合范围和广度,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知识联系上,从而使学生在文化情境的引导下逐步探索深层次的道德思考,从而达到提升自身道德素养的目的。
结束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较为深远的教育意义,充分挖掘其道德引导价值并将其应用在初中德育课堂的教学设计和设计教学场景构建上,可以有效发挥其价值观念和道德素质培养的作用,使初中生在感受本民族文化精华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郑文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J].试题与研究,2021(10):183-184.
[2]王萍.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J].学周刊,2021(08):109-110.
[3]李华英.更新教学理念 传承优秀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思考[J].文理导航(上旬),2021(02):62-63.
[4]石书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德育意涵[J].中国德育,2020(22):5-9.
[5]张莉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分析——以“青春有格”为例[J].考试周刊,2020(88):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