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
孝义中学校,山西 吕梁 032300
一、教材分析
“减数分裂”内容位于人教版必修二模块《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一节,是在必修一呈现了有丝分裂的基础上设计的,此时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如DNA复制、染色体等,是孟德尔遗传定律、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等的细胞学基础,在必修二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减数分裂的学习,学生对细胞分裂的方式、实质和意义产生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加深对前面所学的遗传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充分的体现了生命的发展观。另外,本节重点呈现了精子与卵细胞形成过程,带领学生感悟了生命的微观世界,使学生深入理解生命的实质和起源,感悟生命的来之不易和伟大,进而热爱生命,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现象,在高中阶段,通过细胞有丝分裂的学习,掌握了染色体、染色单体、着丝点等相关知识,形成了良好的生命意识,并对遗传规律有了初步认识,有了一定的遗传与变异观念,为本节学习奠定了的基础,但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还需要大量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需进一步培养生命观念核心素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的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层层设疑激发学生对染色体减半现象一探究竟的欲望,通过小组绘图、模拟减数分裂等,将微观知识宏观化,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勤于探索的同时,加深对减数分裂本质、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等基本生命现象的理解。
三、以生命观念梳理教学目标
1、阐明细胞减数分裂,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形成一定的生命物质观和遗传变异观;
2、明确减数分裂的过程与实质,理解生命的本质基础;
3、认同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生命的来之不易和伟大,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热爱生命。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1)减数分裂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减数分裂)过程及图解
2、教学难点:(1)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数目变化;
(2)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五、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讨论总结法、模型构建法
六、课前准备
课件、图片、模拟染色体的卡纸
七、教学过程
【引入】
通过PPT向学生展示热点事件——郑爽代孕事件,激发学生兴趣。
提出问题:代孕,即“借腹生子”,要实现这一目的,大概需要哪些过程?
(学生热烈讨论,请一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提出“精子”“卵细胞”。
再次提问:精子和卵细胞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回答:通过减数分裂。
导入新课:减数分裂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进行探究。
首先请看“问题探讨”中的图(PPT展示),仔细观察果蝇的体细胞和配子中染色体数目。
思考讨论:
1、果蝇的体细胞和配子中染色体有什么区别?
(配子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配子染色体是由体细胞每对染色体中分别取出一条组成的。)
??2、这说明配子是如何产生的?
(由体细胞分裂而来的。)
3、这个过程是通过有丝分裂实现的吗?有丝分裂的特点是什么?
(染色体复制、均分;有丝分裂前后染色体数目不变;从而在生物亲代和子代间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 而配子的形成需要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减半,可见它不是通过普通的有丝分裂产生的,而是通过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即减数分裂产生的。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P16回答。
(1)提问:什么是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有何特点?
(强调指出:细胞分裂了几次?染色体复制了几次?分裂前后细胞染色体数目如何变化?)
(2)强调:?
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 时期: 原始生殖细胞→成熟生殖细胞
(3)结果: 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比原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
(二)、精子的形成过程
1、讲述:高等动植物的减数分裂发生在有性生殖器官内。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精子是在睾丸中形成的。(指导学生观察课本图2-1。)
睾丸里有许多弯弯曲曲的曲细精管。在曲细精管中,通过有丝分裂产生大量的精原细胞。每个精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这说明精原细胞是通过哪种方式产生的?(答:有丝分裂)
??在精原细胞时期,进行了染色体复制。
此时相当于有丝分裂的哪一个时期?(间期)
复制的结果,染色体由两条单体组成(看图),也和有丝分裂间期一样,染色体是细丝状,用光学显微镜是看不到的。
2、精子形成场所:睾丸
3、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1)什么叫同源染色体?
(2)什么叫联会?
(3)什么叫四分体?(指出交叉互换现象)
同源染色体:(一对染色体)
a.配对的两条染色体??;
b.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强调:X染体和Y染色体)
c.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常常发生交叉互换)
(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
4、阅读课本,总结精子的形成过程:
请一学生自行组织语言,加以论述,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小组合作绘图、学生代表模拟演示,并讨论总结:
(1)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何时?
(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导致子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减半。)
(2)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略)
(3)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略)
(4)减数分裂各时期染色体、DNA数量变化如何?(用曲线图表示、学生展示、教师纠正指导)
5、教师总结
通过对减数分裂过程的学习,我们发现,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数目变化都是有规律的,它们依照一定的物质基础,有规律的进行着变化,以保证亲子代间遗传特性的连续性,在一个细胞那么微小的空间内,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规律性变化,不禁让我们感叹生命的奇妙和伟大。
(三)、随堂练习
结合导学案,进行典型试题练习
八、板书设计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对象、时期、特点、结果
二、精子的形成过程:
过程: 染色体 DNA 染色单体
精原细胞 2n 2n 0
(间期) ↓
初级精母细胞 2n 4n 4n
(减I)↓
次级精母细胞 n—2n 2n 2n--0
(减II )↓
精细胞 n n 0
(变形)↓
精 子 n n 0
九、教学反思
在以往的教学中,常采用讲授法,教师在黑板上绘图,直接展示精子形成过程,再根据图像归纳总结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变化规律,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过程流畅,实则学生听得清楚,做题困难,整体效果较差。
在本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思考,动手操作,讨论总结,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参与性强,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课程理念。并且在最后,教师感叹生命发生的奇妙与伟大,在情感上与学生产生共鸣,增强了学生的生命意识,提升了生命观念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