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探索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2月6期   作者:黄海英
[导读] 审美教育又叫美感教育,简称美育。
      黄海英
      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宾州镇永武完小潘村教学点
 
      审美教育又叫美感教育,简称美育。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实施培养人的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提高人的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美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和文体结构的美,通过各种方法途径陶冶学生的情操,培育他们崇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因而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任重道远,意义非凡。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认为根据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内容特点及小学生认识发展的程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进行:
一、发掘教材中的美的因素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广泛而深刻的美学内容,其隐含着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形式。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涉及到古今中外,涵括了天、地、人、物、事等,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意境,优美生动的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和纯洁高尚的审美理想。所有这些,都是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给学生带来了众多的审美享受。高山流水、朝霞彩虹,花鸟草虫,可以从自然景物的形、色、音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体验。如《海上日出》,可以使人感受朝霞、旭日的梦幻般的色彩之美;《观潮》使人领略到奔腾壮观的声势之美;《桂林山水》可以使人感受山水的清、静、奇的玲珑剔透的图画之美。“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可以使人感受到婉转悦耳的音乐之美。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所展现的美。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就紧紧抓住描写漓江和桂林的山的两个优美的排比句进行反复地赏析,让学生充分感受其水的“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使学生仿佛畅游其中,亲身感受那美好的山山水水。
      小学语文教材中好诗美文比比皆是,且皆有美妙的佳境,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观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极好材料。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体现了诗的意境美,诗中描绘的西湖不管是晴姿,还是雨态,都是那么美妙无比,令人神往,作者通过观察,加上丰富的联想,将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自然美上升到艺术美。郑振铎的散文《燕子》则塑造了燕子小巧玲珑、活泼可爱、声形俱佳的意象美,与柳丝、微风、阳光构成一种美好的意境,妥切地抒发了作者的情绪。课文作品中的这些意境美,是情与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的统一,值得学生细细体味、用心探索。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中还有许多美好的人物形象,包含着人的智慧美、情感美、人格美等,集中体现了社会美的内涵。如:《我的弟弟“小萝卜头”》渗透着真切的兄弟情,也是对刻苦、机智的“小战士”的由衷敬慕;《杏儿熟了》表达出长辈对小辈的疼爱和伙伴们之间的友爱、敬爱之情;《你们想错了》则集中体现了以方志敏为典型的革命先辈一心为党、忠诚不渝、清贫廉洁的人格节操之美。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挖掘人物的内在美,让学生感悟人物美的精神世界。比如,我在教《理想的风筝》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注意文中李老师是一位残疾老师,但他同样关心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更难得的是他比正常人更能理解生活,更能热爱生活,是一位坚强乐观,自强不息的老师的美好形象,使他们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
    二、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审美情感
美育是自由自觉的过程。因为你不能强迫任何人感动,也不能以说理代替感动,施教者固然可以精心选择媒介,设计施教程序,但一进入审美的欣赏与创造,决定性的步骤只能是创设情境,诱发审美态度,使受教育者主动去感受、鉴赏、创造。
小学语文课文内容既蕴含了众多的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和科学美,为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儿童天性爱美,但小学生的有意注意能力较差,其有意注意时间也较短,况且文学作品与其它形式的艺术不同,它的美本身具有抽象性。因此,仅以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往往难以让学生感知美、领悟美。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利用这些特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或是展示美的画面,或是播放动听的乐曲,或是生动形象的表演,或是绘声绘色的描述,一下子就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要取得这样的效果,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
电教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为表现课文内容的美提供了逼真的表现效果,在创设审美化的教学情境中有着强大的优越性。多媒体课件所特有的视听结合、声画并茂、动静相宜、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等特点,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要适度把握、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以便在课堂上创造情境,营造美的氛围。运用现代多媒体的声音、图像是为了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注意力,并令他们如临其境,更深地领悟其中的艺术美、自然美。例如:在执教《骄傲的孔雀》一文时,我使用计算机进行动画设计,在学生面前展示出一只昂首挺胸、正沿着湖边散步的孔雀,学生通过栩栩如生的画面可以直观地看到孔雀那副骄傲的模样,然后将声音结合,把喜鹊的有礼貌与孔雀的骄傲形成鲜明的对比,再次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孔雀的骄傲,加深了学生对“如何才是真正的美”这一主题的理解。
2、教师自身素质及情绪感染
课堂中,美的氛围是师生共同合作创造的。作为学习主体,学生的思维、情感的活跃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为主导的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创造美的氛围的第一要义。语言美取决于教师的情感和语言表现力,取决于教师对教材思想内容、情感特点的理解和把握,方能做到“辞以情发”而不故作姿态,或娓娓道来、或抑扬顿挫,都应是情不自禁、油然而生。另外,工整、漂亮的板书和美好的自身形象等也能成为激发学生审美心理的诱因和创造美的氛围的因素。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语文学科教育的特点进行美的教育。
    三、吟咏诵读,品味作品的语言美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它有利于学生深入品味文字作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发挥语言的感染力,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朱自清先生说过“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可见,朗读能够把作者的言语生动地“复现”为听得到的动人话语,它具有移情的作用,能激发美感。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人们对它的感受,通过语言这个“中介”才可能获得。作为语言符号的汉字蕴含美育因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作品的语言是非常优美的。它们有的像高山流水,清脆悦耳;有的如百鸟和鸣,婉转悠扬;有的似战鼓催征,高昂激越;有的若叙家常,娓娓而谈。特别是古代诗歌,运用平仄、押韵、节奏、句调等手段,达到一种音乐的美。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语言固有的韵律美,以朗读为主旋律体会其中的美。诵读不仅要求读出声、韵、情,还要反复吟诵,才能入境、察情。诵读的方法可以是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还可以是个别读、小组读,还可以通过配乐朗诵磁带,学生听读。对于比较长的文学作品或其中精彩片断的鉴赏,最适宜用鉴赏性听读方法。读通、读懂、读好这三个层次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递进阶段。教师组织学生读,一方面使之在语言环境中学习掌握生字词,另一方面使学生获得语言的畅达美感。从语言文字入手,披文见情,披文入情,引导学生对那些表情达意的语言文字细细思考、品味赏析,再由文及意引导学生正确领会教学内容的思想性,把握作者的感情脉博,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审美效应。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讲授中,应将朗读贯穿始终,以读助教品味诵读这些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体验美感,又能引导学生感知语言的语声美、达意美、描述美,从而理解课文中人物的心灵美、作品的艺术境界美和作者表达的情感美,激发学生仰慕美好人物,热爱美好的事物,产生追求美好的明天的崇高美感。
    总之, 实施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语文老师应尽的责任。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挖掘教材中的美,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让学生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提高他们的审美观点,进一步促进全面的素质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