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旦阳
宁波市洪塘中学
摘要:时下,培养学生“语言、思维、鉴赏和文化”的语文核心素养已成了教育界的共识,我们尤其要关注作文训练体现语言发展、思维发展,有针对性地分析信息,多元地解读信息,并能用文字传达自己的想法,更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一种综合体现。
关键词:材料型命题作文 审题 关键词
随着“语文核心素养”这一理念的提出,中考作文试题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在2020年全国各地的中考中,尽管材料作文大有“称霸天下”之势,但材料型命题作文仍以坚挺之势守着“半壁江山”。就以2015年至2020年的各省市中考作文题为例,材料作文和材料式命题作文也“轮流坐庄”。那么,什么是材料式命题作文呢?为什么它至今仍受命题者的青睐呢?
所谓的材料型命题,一般由背景材料、引题、题目、写作要求或注意点组成,它兼材料作文的“开放性”与命题作文的“限制性”于一体,有效地降低了审题的难度。【1】但通观学生作文,却不尽如人意,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审题不准,出现偏离题意的现象。可见审题能力的培养是势在必行的,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作文分数,更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其实,对材料型命题作文的题目的解读是有法可循的,本文就从抓关键词角度来分析材料型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以甘肃兰州的中考作文题目为例:
生活中,难免会发生一些难过的事,被忽视,被误解,被伤害。但也有一些人,一些事,让你觉得相遇一场,是命中注定的幸运,嗨,别沮丧啊!人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
请以“不期而遇的温暖”为题,写一篇文章。
看到这则材料,很多学生就立刻将标题抄在作文纸上,继而对着标题绞尽脑汁地构思,却将材料放在一边弃之不顾,殊不知,材料式命题者提供给学生的引子,它或提示选材范围,或点明题目内涵,或指明立意方向,因此,读材料才是材料式命题作文审题的第一步。
一、筛选材料信息,明命题方向
材料是为写作搭梯子,教师应引导部分学生改变先读题后读材料的习惯。拿到作文题时,学生首先应仔细阅读材料信息,筛选出对写作有提示性的内容,研读揣摩,顺势踏着台阶登楼,从而明确命题方向。
以下是宁波市中考作文题:
?《现代汉语词典》对“亮”的释义如下:①光线强。②发光。③(声音)强;响亮。④使声音响亮⑤(心胸、思想等)开朗;清楚。⑥显露;显示。
?? ??请以“亮”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光看题目学生会莫名其妙,不知该如何下笔。教师如能引导学生仔细读材料中的信息,学生便可发现,题目中的六种解释给我们的写作方向做了引导。材料中引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亮”的六种解释,第一个解释是亮的基本含义,而后五个则是引申义,每一个解释都可以成为学生写文章的关键词,也就是立意的方向。教师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化实为虚:比如(3)和(4)声音的响亮,一个人声音响亮便是自信。学生可以写一写自己因一件事由怯懦自卑变得更加自信的过程:自信让自己脱颖而出,熠熠闪光。再如(5)把亮定义为(心胸、思想等)开朗,清楚,学生就可以写原本自己心不亮,某些事总是想不明白,经过某件事情,自己突然心亮:心胸变得开阔,思想觉悟得到提高。
二、聚焦题目题眼,展丰富联想
所谓“题眼”,即题目中的最关键的词语,扣住了它,也就是抓住了重点,抓住了中心。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语法的方法找到“题眼”。
以“不期而遇的温暖”为例,教师可从它的语法结构上入手:“不期而遇”是定语,用来修饰中心语“温暖”的,这是偏正结构的短语式标题,可见,“温暖”便是全文的题眼。那么,“温暖“指的是什么呢?学生不仅要清楚它的内涵,更要明白它的外延,看看有没有引申义、比喻义和象征义,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文章创新而有思想。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化实为虚:温暖除了指实实在在的气温之外,还可以指家庭气氛的温暖,亲子、朋友情感的温暖、心灵的温暖等,由此学生便可确定自己写作的中心。
遇到此类题目,教师应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首先要把短语或句子分解成若干词语后加以审视,在搞清各个词语含义的基础上确定题眼。如四川绵阳中考作文题“那件小事真不小”,这是一个主谓短语,主语表明谓语的写作对象,谓语“不小”才是题眼;山东潍坊中考作文题“顺风与逆风”,这是并列短语,“顺风”、“逆风”本身就是题眼,除了要分别搞清楚两个词语的含义,关键是搞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抓第二关键词,获多元信息
第二关键词是相对于“题眼”而言的,指的是题目中起修饰、限定作用的定语、状语、虚词、副词等,它们的存在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命题者设置的障碍,审题时稍有不慎,就会容易忽视它。因此,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学会抓第二关键词,从而获取多元信息。
(一)虚词不“虚”
部分学生在命题作文审题时,对标题中的虚词,没有充分体味其辅助作用,更未理解其隐含意义,因而造成立意失误。
比如江苏南通的中考作文题“这里,也是我的舞台”,很多学生抓住了题眼“舞台”,能理解它的引申义:一个展现自己才华的地方,却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副词“也”。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从以下角度引导学生思考:
1、“也”字有什么作用?
2、去掉它有什么变化呢?
3、对比二者,发现了原题有什么重要信息?
通过三个问题,学生可发现,这个标题暗含玄机:过去这里不是我的舞台,经历了一些事,作者发现这里竟然也可以成为自己的舞台。
(二)副词不“副”
再如广州中考作文题 “总会想起那张照片”,很多学生会抓住“想起”这个题眼,将大部分的笔墨放在如何想起及照片的样子,却偏偏遗漏了一个重要的关键词“总会”。“总会”作为副词修饰“想起”,限定了想起的次数,强调了照片的特殊意义,所以学生在写作时应强调“总会”想起的理由,也就是这张照片让自己难以忘怀的理由。
四、分析材料重点 ,解隐含信息
材料引出了作文的命题,也暗含了命题的旨意,它不仅起着一个引题的作用,其实也隐含着命题者的一些意图,如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的某种限定等。在分析材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将目光有意识地放到材料中反复出现的某个词、界定角色性质的形容词及表示心理活动及外在行动的动词上,他们往往是解题的金钥匙。
如“不期而遇的温暖”的材料提示语部分“被忽视”“被误解”“被伤害”“别沮丧”等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就是我们要审题的关键词,他们隐含着一个信息:过去的你可能被伤害、被忽视、被误解……但这一次意外相遇不再“被忽视”“被误解”“被伤害”,给你带来了许多正能量,你可能被赏识,被宠爱、被理解、被宽容……我们就要突出这一心理变化过程。如果学生在写作时大谈特谈父母一直以来的关爱,同学一直以来的理解,老师一直以来的宽容等常态的小幸福,那就偏离题意了。
材料型命题作文看似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但是绝对不是没有难度。教师在课堂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在审题上的引导,做到材料、标题双管齐下,限定范围、隐含义一个都不落,方能百“审”不殆。得其法,成其事,以上所讲四法切莫死搬硬套,需因题制宜,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惟此,我们在审题时才会雾里看花终清明,水中望月也分明。从小处说,学生审题能力的提升,他的作文品质也必将得以提升;从大处讲,学生拥有了较强的审题能力,无疑也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拥有了学会学习的能力,也就提高了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以问领写,化大为小——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支招》 金小娟 《现代语文》 2013.09
2、《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部编教材教学”》章新其《初中语文教与学》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