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守霞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江苏 宿迁 223800
摘要:重视课程思政建设符合教育方针,将思政教育深度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可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生物学是高等师范学校的一门必修课,结合生物学的特点,把思政教育融入到生物教学之中,探讨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教育的路径及策略,给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学;课程思政;策略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就要把握新时代的脉搏,要充分了解学生,紧紧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日前,在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已成为热门的话题,各专业领域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对此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杨选[2]试图从第二外语法语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计与考核方式等方面探讨了课程思政如何融入到第二外语法语教学的;李仕春等[3] 以课程思政为引领,提出“理念—目标—体系—模式—实践”五维升级路径,明确立德树人理念,重构课程思政引领的课程体系,探究了一条培养具有大工匠精神高素质专门人才的新途径;牛达[4]分析了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改革现状、提出了大学英语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建议,通过深挖教学资源,不断更新思政素材,优化整合教学资源,让课程教学始终体现出 “思政味儿”。
高师“生物”是高等师范学校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是研究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部分,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理性学科,这样的学科更应为思想政治教育贡献力量,更要深度挖掘生物课本知识,有效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伦理观、生态观等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的同时思想得到熏陶,起到“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5]。
一、提升教师自身素养,强化课程思政意识、能力
教师受社会的委托对受教育者进行专门的具有建设性的教育,执行各项教育政策,维护社会稳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类高素质或实用人才,教师是以教育为生的职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如果认为教师是一个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看待,全面地促进学生成长的角色,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6]。由此可见教师这个职业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引导和教育,要让学生去除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权利观念,要让他们加强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要承担以上的角色就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教师要提升自身的素养,要坚守高尚情操,要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对于刚踏入校门的高师学生来讲,他们的年龄一般都在十五六岁,正是“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他们成长的这段重要时间,作为他们思想教育领路人的我们更要有意识地强化课程思政意识。我们不仅要有思政教育的思想意识更要经常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这种思想政治学习可以通过书籍、报刊、电视等媒体加强自身思政理论水平。例如,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一档叫“平语近人”,这个栏目中,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切入,通过专业人士讲解典故背后的故事,观看几期,深有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在平语近人、实实在在中既能学习中华古典文化又能了解治国执政的新理念。这是提升教师和学生思政理论水平非常好的渠道。另外,我们还可以主动地去听听思政教师的课,使得在开展思政教育内容时更自然、更具有吸引力。
二、深挖生物教材,寻找思政教育素材
例如,在讲到“病毒”这一章内容时,目前,因”新型冠状肺炎病毒”在全球肆虐,已感染数千万人,同时也导致数百万人死亡。针对这种情况我和同学讨论中美对新冠状病毒的防控情况。我国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初,对突发的未知病毒和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国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果断采取了最硬核的防控措施。同学们纷纷发言: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场所、体育场管等人员密集场所及时关闭。人们身在四海,心向一方,团结一致共同抗疫,在全国人民共同的努力下,我国的疫情很快得到了控制。反观美方:以经济利益至上,大搞集会、游行、选举,美国已有数千万人感染,因新冠肺炎死亡的人数已接近60万人。一些政客因防控不利不找应对的措施,反而频频甩锅、推责、污名化、政治化。我国在抗疫的同时,也毫无保留的同各国分享了防控诊疗经验为各国争取了应对疫情的宝贵时间,同时还向一些国家提供了防疫物品和医疗援助。这些都说明我国是一个负责任的的国家,是最注重人权的国家,这也彰显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此次抗疫战斗中也涌现了许许多多的感人事迹,从科研工作者、医护人员到快递小哥、社区工作人员许许多多的普通人在这次抗疫中都不顾个人安危冲锋在前,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这些也体现了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大局意识。
再例如,在学习“蛋白质”内容时,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的基本结构都含有氨基。在测定蛋白质的含量时,一般通过含氮量来测定。因为氮含量在真正蛋白质中大约是6%左右,所以,检测出氮含量后,乘以6.25就是粗蛋白含量了。 这种缺点是把非蛋白中的氮也算进去了,三聚氰胺是非蛋白氮,用凯氏定氮法检测时,也把它算进去了。此时,我提到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该事件引起全国的高度关注,这是个极其恶劣的食品安全事件,更是一个犯罪行为,通过这个事件让学生能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同时要知法守法,增强法律观念。
还有,在讲到“生物进化论”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了生命的意义,让他们认识到人活着要有自己的理想,就要在自己有限的生命内创造自己的生命价值。要让自己的生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为社会和平、发展奉献自己应有的精力,不虚度年华,不碌碌无为,不给自己留下遗憾。在新冠肺炎武汉抗疫保卫战中,身为院长的张定宇是一名 “渐冻症”患者,生命只有几年的时间,然而,他不顾个人安危,身先士卒,带领金银潭全体医护人员一直抗战在疫情的最前沿,他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了民族的信心与希望,他也因此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奖项。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的疫情中,用爱心点亮光明的韩红,快递生命的快递小哥汪勇,吹哨斗士李文亮,这些平凡的人都用他们的行动践行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三、重视实验教学,体验真知、真理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提出“实事求是”的观点,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求得正确的结论,是一种 “理在事中”、“知行合一”的观点。生物实验讲究探究精神,这个探究过程就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生物实验就是体验真知、探究真理的过程。开展实验教学,学生能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深度探索、思考,其协作能力、理论提升能力都在不断加强。例如在开展“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时,可以根据物质与化学试剂所产生的颜色反应,来鉴定生物组织中的糖与蛋白质。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很相似,只是硫酸铜的浓度不同,其实实验过程不同,原理也不同。学生要知其一,还要知其二。在检验还原糖时,斐林试剂混合先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再与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分子内含有的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砖红色Cu2O沉淀。而检验蛋白质的原理是,在碱性NaOH中,双缩脲能与Cu2+反应,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个与双缩脲结构的肽键。因此可以用双缩脲检验蛋白质的存在。这些就是用实践检验真理,应该教育学生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对待实验,既要以一定的科学知识为基础,又不能被原有的知识所束缚。例如,上述在做还原糖实验时,实验最理想的材料是还原糖含量较高的植物组织或器官,如苹果、梨等的白色果实,如果同学选择是叶片,理论上叶片中也有少量还原糖的存在,但因叶片中叶绿素的颜色较深,对于鉴定时的颜色反应就会起着掩盖作用,会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当实验得到的结论与原有的知识发生矛盾时,应积极思考,找出原因,不能为了预期结果而去美化数据甚至实验造假[7]。
四、研究生物史,加强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培养
人类对生物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杰出人物,国外的有孟德尔、达尔文、克里克、巴斯德等等。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涌现大量的生物科学工作者,有李时珍与《本草纲目》的贡献、有克隆牛第一人的现代的生物学家陈大元教授、有率
先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核酸科学王应睐团队、有生物胚胎学家童第周,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著名的遗传学家谈家桢,特别是袁隆平院士和谈家桢院士,袁隆平院士50多年来,不畏艰辛、执著追求他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30多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谈家桢院士他不留恋美国良好的研究环境与优厚的生活条件,毅然怀着“科学救国”的决心,回到祖国。谈院士为中国遗传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中国遗传资源的保护及人类基因组研究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通过研究生物学的发展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还能进一步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确立报效祖国的人生目标。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自然科学领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让学生们认识到肩负的历史责任与使命,为了实现民族复兴,他们更应该加倍努力学习。
综上所述,在高师生物的教学过程中,在加强对学生对生物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政素养,深挖思政教育的素材,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有坚韧的意志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
[2] 杨选.第二外语法语课程思政策略研究[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21,41(01):140-144.
[3] 李仕春,华灯鑫,邵伟.工科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探析[J].教育评论,2021(02):94-98.
[4] 牛达.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21,23(02):37-40.
[5] 齐瑞.渗透德育教育,深化生物教学课程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5(15):39.
[6] 李方,综合素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
[7于立娟,张媛英,翟静.医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J].生命的化学,2021,41(01):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