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盼
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青海西宁 810008
摘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形势重要课题,儿童是未来的主人,势必要加强、落实生态环境教育。然而,在城市生活下的儿童,上学、放学都依赖交通工具;学习、游戏活动大都是在教室开展;休息日也是宅在家中看电视、打游戏。与大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与大自然接触的生活经验是少之又少。对此,本文提倡“一方主导,二个保障,三者合力,四点落实”的基本思路推动幼儿园环境教育。
关键词:幼儿园;环境教育;困境;优化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①《第比利斯宣言》提到:“环境教育是一个连续终身的过程,它始于学前教育,贯穿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的各个阶段。”学前教育是教育系统的奠基部分,环境教育符合幼儿发展和年龄特点的学习资源,是贯彻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一系列指导文件,都倡导幼儿在大自然中直接感知、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获得粗浅的知识,并逐步学习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幼儿园环境教育实践困境
(一)幼儿园管理层思维固化
幼儿园管理层是幼儿园指挥决策者,从幼儿园环境布局到课程的选择等园内各类事务都起着决定性因素。管理者没有或不会从生态角度整体考虑幼儿园室内与室外环境融入自然元素。即便是有自然元素,花草树木都是按照成人的审美选择高大的树木,或是把花草作为观赏区被围住,令幼儿无法真正地靠近自然。学龄前幼儿的学习是通过多通道感官,特别是视觉和触觉获得概念知识或经验,这样的环境极大地忽视幼儿与自然的互动性。其次,幼儿园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的桥梁。推进环境教育课程还需园长带领全园一线教师,从专业的角度对环境课程进行开发、实施、评价、反思。
(二)幼儿教师专业研究热情冻化
80、90后教师已成为幼儿园师资队伍的主力军,从小在城镇长大,少有机会接触自然。诚然,教师缺乏经验,对环境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资源的利用、环境的创设等方面的欠缺指导能力。其次,一些教师由于体制保障安于现状,不愿意再花时间和精力在专业能力上发展、研究、创新。这样的工作氛围,也削减了年轻的新教师对专业的研究的热情。最后,工作繁重也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原因,下班时间备课或与家长沟通,导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开发新资源。
(三)家长对教育评价功利化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向家长贩卖了焦虑,使幼儿长期被迫圈禁在教室学习,剥夺了与自然环境交流的机会。此外,保证幼儿安全是家长和幼儿园的首要要求,而自然环境探索过程中有安全因素的顾虑。因此,幼儿参加户外劳动、使用农具的机会和实践就大打折扣了。
二、幼儿园环境教育实践优化路径
鉴于环境教育的上述种种困境,本研究按照“一方主导,二个保障,三者合力,四点落实”的内容探究教育实践的运行机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推进环境教育的发展提供支持。
(一)一方主导
一方主导指环境教育由园所管理层主导环境教育课程的开发。除了教师自我学习书本知识,幼儿园管理层应秉着“走出去”、“引进来”的理念,给予幼儿教师学习平台。幼儿园可联系当地高等教育资源,旁听生态环境的理论课。邀请环保局、林业局工作人员、专家、学者来园指导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此外,园内还可以组织教师相互观摩、交流各班级特色,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二)两个保障
两个保障指环境教育的经济及物质保障。
幼儿园应为各班级提供一定数额班费,条件有限的可开办“跳蚤市场”等活动筹集环境教育的基本启动资金,用于班级自然角的环境创设及材料购置,以确保环境教育正常实施。
(三)三者合力
幼儿园应向家长介绍教育理念,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是幼儿园实施环境教育的重要保障;邀请有种植经验或从事相关工作的家长走进班级,从技术层面对环境实践指导;节假日把植物、小动物轮流发放到孩子们家中照料,通过观察、记录、分享亲子共同学习、增进交流。幼儿园也可利用社区资源,如公园、植物园或者风景区开展远足、郊游活动扩大户外活动空间。组织幼儿去附近超市、菜市场、花卉市场参观体验,了解蔬菜、花卉的多样性,感受动、植物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四点落实
环境教育不单单是在一个或一段时间的教学活动就能解决的,其知情意行必须落实在一个整体、连续、相互渗透的教育系统中。因此,立足于突破现实困境应着力于教师将环境教育与一日活动的“一体化”、“教育生活化”。
1.生活活动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他主张生活里处处是教育,要在生活里进行教育。清晨,师幼一同呼吸新鲜空气、沐浴着阳光晨跑,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器械进行晨练活动。(如用易拉罐做高跷;矿泉水瓶做哑铃)增强幼儿对环境的适宜性。一日三餐,引导幼儿“不挑食、不剩饭”。餐前为幼儿介绍食谱及营养元素,从科学的角度指导偏食、挑食的坏处,餐后请值日生负责监督同伴碗里有没有残羹剩饭,人人参与“光盘行动”。给与幼儿充分自由活动的时间来观察云卷云舒,了解云朵和天气变化的自然知识;探索一草一木,认识、了解常见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变化规律;探访树上的蝉,草丛里的爬虫,花从中的蜜蜂、蝴蝶……引导幼儿观察小动物的外观、行动、进食,从而引发喜爱、关爱动物之情,逐步了解动物和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
2.游戏活动
游戏活动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也是幼儿园基本活动的形式。福禄贝尔将幼儿园命名为“kindergarten”取意为儿童如大自然万物在万物在花园中自由、茁壮地成长。只要天气许可,幼儿可随时转移到花园里照顾植物、种植花草、观察昆虫和鸟类。在户外儿童可以尽情地奔跑、玩球类游戏或战争游戏。②我国许多民间传统游戏蕴含着环境教育的价值,如“猫捉老鼠”“老鹰捉小鸡”“青蛙跳”其角色竞技的关系,不但发展幼儿走、跑、跳、闪躲、平衡等动作能力,又潜在地强化了自然基础常识。
3.教学活动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倡导以大自然、大社会为课程教材的“活教育”。由于学龄前儿童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对世界的感知是具体、感性、直观和个人化的,因此接触自然的、真实的事物才是儿童最好的学习途径。让幼儿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当幼儿感到好奇、想了解自然世界时,我们要耐心倾听、细心引导,鼓励幼儿大胆猜测、试验验证;提供探究基础知识(如观察方法、工具使用及记录方法)和适宜的探究工具(如放大镜、容器、纸笔)以保障顺利地开展探究实验;组织幼儿交流其过程及结果,教师再用适宜的语言描述概念和原理以便提炼巩固知识。
4.区域活动
“食物是哪里来的?”幼儿答:“食物是从店里买来的。”现代科技进步限制了幼儿对事物基本运作方式的了解,但他们对世界认知的信息获取大部分是取决于生活经验。幼儿园区域活动成为幼儿与大自然增进关系,建立联系的途径。种植区春有绿、秋有果,播种绿萝、牵牛花、豆芽、大蒜等常见生长速度较快的植物感知、记录其生长变化。使用小铲、水桶等简单工具进行多次、反复的劳作,习得简单种植技能,养成爱劳动的品质。自然角饲养温顺的动物,如兔子、蚕和蜗牛,幼儿在看、听、闻、摸、欣赏、看护、照料的过程了解动物的习性及自然生长过程,产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保护生命的情感。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在疫情中重新认识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20(6).
[2]刘炎.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