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德育,播种习惯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7期   作者:吴忠亭
[导读] 活化德育,播种习惯,

        吴忠亭
        茂名市愉园小学  525000
        摘要:活化德育,播种习惯,不仅仅是通过各种的行为教育手段来创新德育手段,更是以德育活动落实行为教育活动的长期性、持续性展开,使得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更加优质。论文阐述了习惯培养与德育之间的关系,认为德育教育需要落实在行为教育活动中展开,行为习惯、道德习惯的培养,有助于落实德育活动,也有助于升华德育教育。在此基础上,论文指出,活化德育,要融入劳动习惯培养、融入安全习惯培养、融入日常习惯培养,实现德育与习惯教育的充分融合。
        关键词:小学德育;习惯教育;立德树人

        在小学教育领域,德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在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德育教育活动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无论是学科教育的融合,还是旗帜鲜明的德育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在进一步的德育教育研究实施过程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发现,在日常的习惯教育中也可以落实德育活动,且这种德育活动能够真正实现“行知合一”,有效推动小学生自身思想言行的一致性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活化德育,播种习惯,成为了当下小学教育领域揉和德育教育与习惯教育的核心理念。
一、习惯培养与德育之间的关系
        活化德育,播种习惯,不仅仅是通过各种的行为教育手段来创新德育手段,更是以德育活动落实行为教育活动的长期性、持续性展开,使得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更加优质。那么,习惯培养与德育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总结起来有以下三点:
        道德修养与行为习惯有一致性,因而,德育教育需要落实在行为教育活动中展开。道德修养较高的人,在行为上也有严格自律、处处为人的道德习惯特点。同样,行为上的严格自律,有助于形成对于主体在思想上的高要求,逐步形成个人高尚的道德。因而,道德修养与行为习惯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因而德育活动是需要与行为习惯教育融合的。
        行为习惯、道德习惯的培养,有助于落实德育活动。在小学德育领域,切忌德育教育“假大空”,因为小学生天性的“真善美”天然让他们对于“假大空”有抵制的情绪。因而,在小学生德育的过程中,用行为教育、习惯教育、德育习惯的培养落实一些切实的活动,增强德育的体验活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身心,让小学生从行为上真正体会到德育的深意,也增强了小学生对于德育情感体验的丰富性。
        行为习惯、道德习惯的培养,也有助于升华德育教育。德育习惯、行为习惯的培养,对于小学生的德育要求更高,因而,活化德育,播种习惯,就是对于学生道德意识的有效培养,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坚定道德意志。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习惯培养,就是引导学生以砥砺之心,培养坚定的德育意志,形成难能可贵的德育自律,培养高洁的道德情操,实现德育行为的终身落实。
二、习惯培养落实德育的策略
1、融入劳动习惯培养
        劳动教育是当下小学教育的重要一部分,在校期间培养劳动习惯,也是对于家庭环境下学生劳动不足的一种补充,更是一种良好的行为德育教育活动。活化德育,播种习惯,在劳动习惯培养领域,要以劳动活动为阵地,条分缕析的为学生阐述劳动过程中的重要德育理念,再引导学生有效体验,形成积极主动的劳动习惯,形成德育成果。
        在小学教育领域,学校开辟“小菜园”项目,以年度为周期,带领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春天,在小菜园前,老师和学生一起讲述、回顾有关劳动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于劳动活动的意识;春夏两季,学生在教师的安排下,完成小菜园每天、每周、每月的各项活动,真正体验农民劳动的艰辛;秋天,教师、学生、家长一起采摘小菜园的瓜果蔬菜,制作美食,感念食物的来之不易;冬天,全员翻地、施肥,为第二年的耕种奠定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具体的劳动活动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等德育因素,落实到学生播种、种植、收获、耕耘的各个过程当中,又让作物生长的周期作为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固定周期,增强了学生自主的参与感,形成了全面的劳动习惯培养、劳动道德的培养。在小学领域,通过3-4年、三四个周期的有效培养,小学生的劳动习惯得到有效培养,对于劳动、食物的态度也更加端正了。
2、融入安全习惯培养
        安全习惯不仅事关安全,更加事关道德。在危机的情况下,第一时间作出正确的选择,靠的不仅仅是常识,更是还要依靠坚定的意志、高尚的道德等。在我国的各类应急突发事件中,经常会呈现出舍己为人、敏锐反应的先进人物,他们在关键时刻作出的关键反应,避免了危急事件的恶化,挽救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校园安全教育领域,也确实要有效融入道德教育,使得小学生将安全保护与道德培养有效的联系在一起,使得学生的安全习惯更加优良,同时具备“我为人人”的公民意识。
        在安全习惯培养领域,教师要将知识教育与道德行为培养综合在一起展开教育教学,同时注重两者的并重。一方面,要引导小学生意识到,自身在道德行为上的自律,就能够避免危险情况的发生,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自律意识。如,不玩火、不放烟花爆竹,就不会引发火灾,小学生要有自制力、自控力,方能避免对于他人的伤害。另一方面,要教育小学生在遭遇安全事故时,不仅要学会自救,更要学会如何去援助他人。这里要融入一定的安全自救技能、技巧教育,同时要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教育,培养学生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道德行为意识,形成遇事先想想他人需求、积极为他人奉献的德育思想习惯。
3、融入日常习惯培养
        德育活动还可以融入各种日常习惯的培养当中。学习习惯、运动习惯、阅读习惯等的培养,都与德育培养活动息息相关。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从习惯培养的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各种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约束力,提升学生的道德标准,形成强大的道德力量,引导学生的自我提升。
        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时间意识、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升学生对于自身的行为要求,进而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责任观念,提升其道德标准。在运动习惯的培养中,则要通过对于学生日常运动活动的督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团队活动奋勇争先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怀,要估计学生形成日常的运动习惯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挑战自我的精神;在阅读习惯的培养中,则要通过兴趣的引导、阅读量的不断提升激发学生迎难而上、厚积薄发的主观意识。通过以上几个方面习惯的有效培养,小学生则可以通过实现在日常行为习惯上的自律,形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日常习惯,逐步成长为一个对于自己严格要求的、自律的人,这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水平有着极为作用的行为引领、道德磨练作用。
三、结语
        活化德育,播种习惯,播种的不仅仅是德育习惯,更包括了学习、生活中的各种习惯,这些习惯在学生德育成果的激励下不断保持,最终形成伴随小学生终身的道德要求、道德标准、道德行为落实准则,推动学生心理、行为的不断发展,直至稳定。教师认为,行为的习惯对于人的约束力要比思想上的影响力更为深刻、深远,因而,在未来的小学道德教育活动中,一定要将习惯培养落实到实处,要拓宽德育教育的关联繁为,将习惯的播种充分落实辖来。
        
参考文献:
[1]教师德育力:内涵、影响及养成[J] 焦岩,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41(08)
[2]德育教学中基于安全心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思考——评《安全心理与行为培养》[J] 张爱梅,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21,21(01)
[3]论“劳动教育”的三重含义[J] 孙振东, 康晓卿, 社会科学战线. 2021,(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