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煦琅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实验小学校 重庆市 400039
【摘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在该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其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有效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主要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进行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阅读习惯;小学语文;课外阅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阅读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组织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帮助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从而更好地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领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开展课外阅读,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
在语文教学中,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所以教师很难在课堂中开展较多的拓展性教学。为了弥补不足,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帮助学生结合教材知识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帮助学生了解更多和课本知识具有密切相关的知识,有效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思维[1]。
例如,在为学生讲解《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文章时,文中对西沙群岛的美丽风光及丰富的物产进行介绍。然而,对于西沙群岛处于的地理位置与其具有的战略地位没有进行介绍。所以,为了帮助学生对此给予全面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实现对课堂内容的延伸。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相关读物,比如《西沙群岛之美》以及《南海的传说故事》等,帮助学生从不同层面对西沙群岛的重要战略性地位与地理位置进行了解。在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以前,教师要加强指导,引导学生基于教材知识确定学习的研究课题,如,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内容,确定学习研究主题,即为“西沙群岛是一个重要的地方”,引导学生围绕该主题对有关的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并且要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该群岛所处的地理位置,通过视频与图片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到相关知识,了解其具有的战略地位。引导学生围绕该学习主题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进行讨论,使得学生实现对课外知识的内化,并且结合课外所学的知识实现拓展性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
二、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了可以启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就要为其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氛围,使其能够更加认真、积极地参与到课外阅读活动中。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使其可以博览群书,在此基础上优化学生的知识体系。因为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基础、有着不同的阅读兴趣,此外,其阅读面较为狭窄,许多学生往往都会结合个人的兴趣来选择阅读内容。假如学生只是单一地阅读某个领域的书籍,就会影响到知识面,影响到其获取的知识量[2]。所以,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与指导,使得学生能够进一步对阅读领域进行拓展,能够对语言、科学、科技、经济与历史等多方面内容进行阅读。
例如,在为学生讲解了《望洞庭》等古诗以后,教师要向学生推荐专门描写古诗词的文学作品,如《唐诗宋词选》等,有效地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另外,教师要结合课堂内容为学生推荐有关的课外文学作品。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材中安排的课文篇幅有限,很多都是节选于一些名著。所以,学生往往都会一知半解地学习。所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及课外阅读教学进行有机地融合,为学生推荐一些和教材内容息息相关的文学作品。例如,在为学生讲解了《草船借箭》这篇文章后,教师为学生推荐阅读该文的原著小说《三国演义》;在为学生讲解了《景阳冈》的文章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如此一来,就可以使得学生阅读教材中节选文章的原著小说,使得学生更加喜爱阅读名著,了解小说的内容,进而使其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教材中的文章,而且还可以使得学生更加热爱课外阅读。
三、传授科学的阅读技巧,提升阅读效率
在小学生课外阅读中,教师要加强对其的指导,使得学生能够掌握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以及技巧,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才可以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够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进行内化,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理解与领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3]。所以,学校在每一周都要设置一节阅读指导课程,其中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课前导读推荐课;第二种是读中方法指导课;第三种是读后分享交流课。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课外阅读的方法与技巧,使得学生的阅读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科学、更加高效。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现实状况为其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例如,1.精读。该阅读模式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其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与把握作品,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进行批注,能够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涵,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2.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口读”以及“目视”进行有机的融合,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与把握文章内容,该方法比较适合应用在对诗词的阅读过程中[4];3.默读。默读应用范围很广,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思考以及理解,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阅读效率,比较适合应用在对资料与报刊进行阅读与翻阅的过程中。4.浏览。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地应用,互联网为人们提供大量的信息。在此时代背景下,要科学地选择信息、快速地筛选信息。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需求科学地浏览与泛读电子读物,从而更快更准地找到个人所需的信息。只有学生掌握了科学的阅读方法以及技巧,才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得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培养。
总之,在人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阅读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儿童阶段,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书籍能够为其留下深刻印象,而且可以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气质。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组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蒋晓红.以课外阅读为载体,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J].语文课内外,2019,(09):238,222.
[2]汪进琴.以课外阅读促进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思考[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19,(09):75.
[3]陈玉琴.论如何提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40):100-101.
[4]杨宗成.浅谈培养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兴趣的策略[J].课外语文,2020,(06):19,21.
作者简介:周煦琅(1988-12),男,汉族,籍贯:重庆市江津区,当前职务:小学语文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